基本情况

      男,广东廉江人,1977年3月生。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科研岗及博士后合作导师。1995至2002年,就读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1999)、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学硕士(2002)学位,师从马庆株先生。2002至2005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施其生先生。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讲师、副教授(2007),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目前,主要从事粤方言等汉语研究,对语法描写、语法化、语言接触等感兴趣。

开设课程

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硕士:现代汉语研究、方言语法研究、双语双方言、语言类型学与语法描写、汉语习得研究
        

主要著作

《廉江粤语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现代汉语》(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副主编之一

主要代表作

 

(1)描写与解释:方言语法共时描写的“静-动”框架

  • 刘玲、林华勇.2021.贵港客方言的修正重行与非修正重行.《中国语文》第5期:529-541页
  • 林华勇、李敏盈.2019.从廉江方言看粤语“佢”字处置句.《中国语文》第1期:79-91页
  • 林华勇、颜铌婷、李敏盈.2021.粤语句末助词“佢”的非现实性——兼谈方言语法范畴比较中存在的问题.《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八辑:175-193页
  • 林华勇、李华琛、钟子维.2022.描写与比较:廉江粤语的惯常体.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50, no.3: 730−755页
  • 洪妍、林华勇.2022.潮州方言“做”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当代语言学》第5期:656-672页
  • 林华勇、刘玲.2021.贵港客家话“去”的功能及语言接触问题.《民族语文》第3期: 38-49页
  • 张庆文、林华勇.2021.当方位遇上重叠:廉江粤语重叠方位短语研究.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49, No. 1: 194-225.
  • 林华勇、黄新骏蓉.2020.邓思颖《语法分析》读后.《方言》第2期:228-233页
  • 林华勇、蔡黎雯.2019.广州方言“量名”结构的构成及功能.《中国语文通讯》第2期:1-17页

 

(2)多功能语法形式的句法语义特点及探源【廉江方言见(3)】

  • 林华勇、肖棱丹.2016.四川资中方言“来”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中国语文》第2期:183-191页
  • 颜铌婷、林华勇.2022.永春方言的小句标记“说”的多功能性.《语言科学》第2期:167-181页
  • 蔡黎雯、林华勇.2022.岳池方言量词重叠的形式和意义——兼谈组合性量词重叠式的类型.《语言学论丛》第六十五辑,商务印书馆。
  • 洪妍、林华勇.2022.潮州方言“佇”的功能及其演化.《中国语文通讯》第2期:61-78页
  • 林华勇、刘玲、陈秀明.2021.粤语的持续体貌系统.《方言》第4期:427-436页
  • 李华琛、林华勇.2021.聊城方言的多功能虚词“喽”.《南开语言学刊》2021年第1期: 101-111页
  • 张超、林华勇.2021.西南官话“法”的虚成分用法及其语义演变路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10-118页
  • 颜铌婷、林华勇.2021. 闽南方言中“了”的功能及演变——以永春方言为例, 《中国语文通讯》第2期:149-164页
  • 沈冰、林华勇.2021.海口方言的句末助词“喽”与“咯”.《中国语文通讯》第2期:199-212页
  • 林华勇、邓秋玲.粤西粤方言重叠式的形式和意义.《澳门语言文化研究(2019)》,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20年12月出版
  • 黄怡辛、林华勇.2018.怀集下坊粤语的重叠式疑问句及其探源——与怀集标话、顺德粤语相联系.《语言学论丛》第五十七辑:351-393页
  • 洪妍、林华勇.2021.潮州方言“X+做+X”结构的语法化.《澳门语言学刊》第1期:51-60页
  • 蔡黎雯、林华勇. 2020.汉语南方方言重行体的分与合.《语言研究集刊》第1期:217-237页
  • 林华勇、陈秀明.2019.北流粤方言“着”(阳入)的多功能性及其探源.《语言科学》第5期:503-518页
  • 林华勇、吴雪钰、刘祉灵.2019. 粤西方言的一组区域性语法特征——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与语义地图相结合的框架看.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0 (2019):197-213页
  • 林华勇、李敏盈.2017.转述与直述——粤语言说性语气助词的功能分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八)》.商务印书馆:241-266页。
  • 林华勇、卢妙丹.2016.粤西粤语小称的形式和功能.《中国语言学报(十七)》.商务印书馆:102-119页
  • 林华勇、李雅伦.2015.广东会城粤语的完成体助词“减”.《粤语研究》总第17期
  • 林华勇、肖棱丹.2015.四川资中方言“过”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语言研究集刊》第十四辑
  • 林华勇、李雅伦.2014.贵港粤语“开”的多功能性及其来源.(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总第16期 

 

(3)粤语廉江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 林华勇、刘燕婷.2022.从“急迫”完成到“近将来”——再谈廉江方言的“紧嘚”.《汉语语言学》第三辑。
  • 张庆文、林华勇.2021.当方位遇上重叠:廉江粤语重叠方位短语研究.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49, No. 1: 194-225.
  • 林华勇、李雅伦.2014.廉江粤语“头先”和“正”多功能性的来源.《中国语文》第4期
  • 林华勇、郭必之.2010.廉江粤语“来/去”的语法化与功能趋近现象.《中国语文》第6期
  • 林华勇.2011.廉江粤语的两种短语重叠式.《中国语文》第4期
  • 林华勇、马喆.2007.廉江方言言说义动词“讲”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2期
  • 林华勇.2015.广东廉江粤语的传信语气助词.《语言科学》第4期 
  • 林华勇、吴雪钰.2015.广东廉江粤语句末疑问语调与语气助词的叠加关系.《方言》第1期
  • 林华勇、马喆.2013.广东廉江粤语的补语标记及补语分类.《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 郭必之、林华勇.2012.廉江粤语动词后置成分“倒”的来源和发展——从语言接触的角度为切入点.《语言暨语言学》(Language and Linguistics)第十三卷第二期
  • 林华勇.2011.廉江粤语的“在”“走”及相关持续体貌形式.《中国语言学集刊》第四卷第二期.中华书局
  • 林华勇、郭必之.2010.廉江粤语中因方言接触产生的语法变异现象.《南方语言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 林华勇、马喆.2008.广东廉江方言的“子”义语素与小称问题.《语言科学》第6期
  • 林华勇.2008.试论粤语的比况范畴.王吉辉、刘晓红、王泽鹏编《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 林华勇.2007.广东廉江方言语气助词的功能和类别.《方言》第4期
  • 林华勇.2007.廉江方言中表尝试与猜测的助词“睇过”——“看”义动词语法化的一项考察.(香港)《中国语文研究》第1期 
  • 林华勇、刘翠香、徐馥琼.2007.方位成分功能的分化及其演变——以廉江、饶平、栖霞方言为例.(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总第九期 
  • 林华勇.2006.廉江方言起始体助词“起身”的语法化——兼谈语法化的不一致现象.《语言科学》第4期
  • 林华勇.2006.广东廉江方言的“将现”体.《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商务印书馆
  • 林华勇.2005.广东廉江方言的经历体和重行体——兼谈体貌的区分及谓词的语义作用.(香港)《中国语文研究》第2期 

 

(4)普通话语法的语义功能及习得研究

  • 林华勇、吴雪钰.2013.语义地图模型与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 林华勇、甘甲才.2012.“V/A透(了)”格式与谓词的类.《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 林华勇.2009.“一会儿”的叠用与功能演化.《汉语学报》年第3期
  • 林华勇.2005.可控副词和非可控副词.《语言研究》第1期
  • 林华勇.2005.现代汉语副词语义辖域的类型.《南开语言学刊》(五),南开大学出版社

 

(5)评介、回顾与展望等

  • Lin Huayong and Niting Yan. 2022.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Sinitic Dialects, Z. Ye (ed.),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 罗虞欢、林华勇.2022.《跨语言视野下的粤语句末助词研究》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45-149页
  • 黄燕旋、林华勇.2021.世纪以来域外文献语言研究简述.《汉语语言学》第一辑:255-276页
  • 林华勇、黄新骏蓉.2020.邓思颖《语法分析》读后(出处略)
  • 汤畅、林华勇.2020. 闽方言语法化研究综观.《辞书研究》第2期:70-82页
  • 张海红、李敏盈、林华勇.2019.粤方言语法化研究综观.《惠州学院学报》第2期:87-95页
  • 林华勇、赵丹丹.2014.科尔沁右翼中旗汉语方言的人称代词.《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
  • 林华勇.2003.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回顾.《汉语学习》第1期
  • 林华勇.2006.以“哥”称父等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视野.(香港)《中国语文通讯》总第80期

 

科研项目

主持: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末民国汉语五大方言比较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2&ZD297)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粤方言句末助词‘三域’研究”(19YJA740032,结项)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15ZDB100)子课题“汉语方言语法化词库”(在研)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14ZDB103)子课题“客方言的语法比较研究”(在研)
  •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方言语法描写的效度及框架”(2018,已结项)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南方明清汉语研究”(12&ZD178,首席:李炜教授,已结项)
  •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广东汉语方言调查.廉江”(YB1602A007,已结项)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粤西粤方言的多功能语法形式”(12CYY007,已结项)
  •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粤语的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2011,已结项)
  •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粤语体貌研究”(09YJC740030,已结项)
  • 广东省哲学社科青年项目“粤闽客方言接触对粤西粤语语法的影响”(07YJ03,已结项)
奖励荣誉
  • 2021年,论文《从廉江方言看粤语“佢”字处置句》获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编号:2021-B-2-132)
  • 2018年10月,论文《广东廉江粤语的传信语气助词》获第十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
学术交流

2008年10月至12月,香港城市大学语言信息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副研究员。
2010年8月16至24日,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访问研究员。

联系方式

中文堂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