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况简介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系之一。建校伊始,学校就设中国文学系。1926年,中国文学系改名中国语言文学系。1946年,中国语言文学系划分为中国文学系、语言学系,这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语言学系。1952年,原岭南大学文学院并入中大文学院。1954 年,语言学系由中山大学整体迁入北京大学,部分留任师资转入中文系。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2018年,改称国际汉语中心。百年中文,根深叶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百年来,中文系名师辈出,各领风骚。先后在此任教的著名学者有鲁迅、郭沫若、傅斯年、成仿吾、陈钟凡、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冼玉清、黄海章、吴宏聪、邱世友、陆一帆、李新魁等。这些前辈学者为本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深远的历史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再谱新篇。1981年,本系获批新中国首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1988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获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评优秀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基地。2004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评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评首批全国高校特色专业。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获评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获评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8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获评为广东省攀峰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9年,第二轮全国高校学科水平评估,排名并列第6。 2013年,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水平评估,排名并列第5。2016年,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水平评估,获评A-。
进入新时代,中文系的师资力量雄厚,人才云集。现有专任教师68人(含教授32人、副教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32人。先后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现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6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6人,国家重大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重大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级人才覆盖中国语言文学下辖所有二级学科,人才高地有格局有境界。
当前,中文系的学科布局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现有11个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民间文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2个硕士点(含国际中文教育),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2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
近年,本系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两个结合”,构建了五大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
(一)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标志性成果为《文心雕龙探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五卷本)。该方向倡导回归中国传统文体语境,发现中国文学自身的理论与历史,致力于建设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开启了文体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二)中国戏曲、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标志性成果为《全元戏曲》《全明戏曲》《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典藏民俗学丛书》《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等。该方向将文献整理编纂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并重戏曲文本与舞台艺术研究,重视田野调查、海外所藏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将戏曲研究与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融为一体。
(三)古文字与汉语方言研究:标志性成果为《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楚系筒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三版)《清代琉球官话课本语法研究》。该方向努力打通古文字、古汉语、普通话、方言,本体与应用研究并重,以出土文献、华南方言、应用语言学研究为重点,在字词关系、方言语法、二语习得等方面成果卓著。
(四)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论:标志性成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意义的诱惑》《口述与案头》《文学的深意》《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性别建构》。该方向注重当代文学批评实践,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创建,在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变迁与学术谱系的梳理上卓有成就,在当代文学批评、文学本事研究、小说叙事传统、新诗研究、现当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五)中西美学与当代文论研究:标志性成果为《生态批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问题》《“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该方向以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和文化关系为重点,同时关注中西比较诗学、古典学、文艺美学、文化研究,注重文明互鉴,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交叉性、前沿性学术特色。
本系各学科团队深耕学术沃土,积极参与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传承文化,创新理论,成果斐然,影响卓著。先后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5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著作6部,承担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20项。重视学术平台建设,设有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且是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设有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主办有 CSSCI期刊《文化遗产》、CSSCl来源集刊《戏曲与俗文学研究》,以及《古文字论坛》《剧论》《汉语语言学》《国际汉语》等多种集刊。
中文系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基础性、创造性、宽领域,致力于培养基本功底扎实全面,具备国际化理论视野,以中国语言文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研究者和弘扬者。近年来,中文系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办学方向特色鲜明,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本科生培养方面,2019、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先后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2021年,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研究生培养方面,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优”,3篇获全国“百优”提名,7篇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两岸四地,在海内外久负盛名。黄天骥、曾宪通、黄修己、吴承学先后入选“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黄修己荣获“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吴承学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第五届思勉原创奖”。主办全国大学生“逸仙青年文学奖”“粤港澳大湾区中文论坛”“两岸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连续主办10届“蒹葭杯诗词邀请赛”,轮流承办了14届“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多人主讲央视“百家讲坛”,为普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本系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慕尼黑大学、法国的图卢兹大学、普罗旺斯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以及美国民俗学会、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等世界一流高校或科研机构有着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本系有国家级学会的会长、副会长多名,为粤港澳大湾区中文专业联盟发起单位。本系培养了以林若、欧阳山、詹伯慧、刘斯奋、陈平原、陈小奇、江艺平、孙淑伟、许银川为代表的众多杰出系友。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之栋梁、中流砥柱。
百年中文,立德树人,桃李天下,如诗如画。“是以中文人恒以立南粤而望九州,居九州而怀寰球为使命者也。”这正是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百年优秀传统的历史底色与品格写照。
(2025年5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