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罗成,男,湖南长沙人,1982年生,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教研室,2009至2011年曾在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学科方向:文艺美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

 

开设课程

 

本科生课程

  1. 美学(本科生必修课)
  2.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本科生专选课)
  3. 文心雕龙导读(本科生专选课)
  4. 大学语文(本科生公必课)
  5. 美学导论(本科生公选课)
  6. 批评的魔方:文艺解读的多重视野(本科生公选课)

7、批评的魔方:文艺解读的多重视野(本科生博雅课程)

 

研究生课程

  1. 文艺理论(研究生必修课)
  2. 文艺美学研究(研究生必修课)
  3. 西方美学史(研究生必修课)
  4. 中国美学史(研究生必修课)
  5. 文艺理论专题(研究生选修课)
  6. 文化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7.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8. 审美文化学(研究生选修课)
  9. 现代西方艺术与美学专题(研究生选修课)

 

主要著作

 

独撰著作

1《回心与转意——新时期中国美学的复苏(1978—198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参撰教材

1、《艺术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3版,撰写、修订第四章“艺术品”。

2《艺术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撰写、修订第四章“艺术品”。

3《艺术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撰写第四章“艺术品”。

4《文学批评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撰写第十章“意识形态批评”。

5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撰写第六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第八章“结构主义”、第十二章“女权主义”。

6《文艺心理学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撰写第八章“马克思主义论艺术与社会心理”。

7《大学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编撰第十四章“审美与艺术体制”。

 

主要论文

 

论文

1、《作为方法的“历史-人心”——重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探索与争鸣》(CSSCI)2023年第2期。

2、《“意义”的曲径——朱自清文学鉴赏方法的学理脉络及文明启思》,《暨南学报》(CSSCI),2022年第4期。

3、《“数字生活共同体”及其中国契机》,《社会科学报》,20221124日,第8版。

4“风味”的精神——“小康美学”及文明意义》,《探索与争鸣》(CSSCI)2021年第5期。

5、《“枪杆子”与“笔杆子” ——中国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的构建逻辑及文明意义》,《开放时代》(CSSCI)2021年第4期。

6、《“内卷”走向“轴心”》,《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7日,第8版。

7、《“错画”的秩序——<文心雕龙·原道>的“自然—历史”阐释及文明论意义》,《文艺争鸣》(CSSCI)2020年第6期。

8、《情动的挑战——移动短视频的“技术—身心”潜能及其文明论意义》,《文化研究》(CSSCI 集刊总第4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年

9、《“生活”的长征——一九四九年前后柳青的文学经验及精神史意义》,《粤海风》,2020年第5期。

10、《“附近美学”——一种现代性意识的死与生》,《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9日,第8版。

11、《感动的启蒙——早期鲁迅文艺思想起源的内面构造及历史意义》,《文艺理论研究》(CSSCI)2019年2期。

12、《为身心立命——以李泽厚晚期思想中的“历史—哲学”难题为中心的考察》,《开放时代》(CSSCI)2019年第3期。

13、《“安心”的战争——作为建国史诗的<铜墙铁壁>及其文明论意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9年第6期。

14、《“中介”的潜能——格罗斯伯格的媒介文化研究及其思想意义》,《中国文学研究》(CSSCI)2019 年第4期。

15、《“同时代”文化批评的理论资源与文明论意义》,《文化研究》(CSSCI集刊)总第3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16、《“记忆”的文明史理解及诗意认知潜能》,《文艺争鸣》(CSSCI)2018年第10期。

17“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朱自清文学鉴赏观念的理论取径及其思想意涵》,《文艺理论研究》(CSSCI),2017年2期。

18“权”“力”之辩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朱自清文学鉴赏思想的历史缘起》,《文化与诗学》CSSCI集刊)第20辑,三联书店2017年

19《文艺复兴的隐暗面——作为硬币两面的“文艺复兴”与“殖民掠夺”》,《新京报》,2016年3月19日,“文化”B09版。

20《儒学传统与中国社会再造实践》(会议评论),《开放时代》CSSCI)2016年1期。

21《走向“公民感通”的精神伦理——移动互联网文化症候的“雾霾讨论”》,《探索与争鸣》CSSCI)2015年12期。

22《当“美学”遭遇“文化研究”——传统学科的“再政治化”教学实践》,《热风学术》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3“文”与“学”的现代性焦虑——读<文学如何成为知识?>》,《美育学刊》,2014年2期。

24《作为方法的广州——中国城市化的现代性问题》,《文化研究》(CSSCI集刊)第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5“性格”改造与“灵魂”危机——1980年代“文学主体论”的正当性否思》,《文化与诗学》(CSSCI集刊)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6《哪种生态,怎样研究?——从“存在论”到“生活论”的审美研究范式阐释》,《华文文学》,2012年4期。(另收:《文化溯源与诗学探幽》,王柯平、胡继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

27《灵魂品性·认同幻觉·全球公民——“身份政治”想象的古今之争》,《文艺美学研究》(2012年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8《隐匿的社会想象:论审美的现代性与公共性》,《文化与诗学》(CSSCI集刊)第1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9《由文到艺:跨学科的持守与开拓——王一川教授访谈》,《学术月刊》(CSSCI)2011年11期。(另于:《东京文学》,2014年1期。)

30《哪种差异?如何认同?——启蒙的身份政治》,《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1期。

31《从“寂寞”走向公民美学——对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合撰),《探索与争鸣》(CSSCI),2010年6期。

32《追寻“美好”:建国60年美学政治意识审思》,《天津社会科学》(CSSCI),2009年2期。

33《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年》,《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9年2期。

34《现代性祛魅话语现象之反思——兼重申文学正当性》,《当代文坛》(CSSCI),2009年1期。

35《盲目与洞见:论新世纪文论教材建设》,《文艺理论与批评》(CSSCI),2008年4期。

36“理论旅行”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研究”》,《江淮论坛》,2008年3期。

37《象征暴力的反思批判——评布迪厄<关于电视>》,《文化与诗学》(CSSCI集刊)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话语密林丛中的精神漫游——论<启蒙时代>》,《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39《历史风尚与人文价值之辨——<文心雕龙·体性>再解读》,《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40《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牴牾——对《致橡树》的互文性再解读》,《理论与创作》,2005年6期。

 

 

转载

1、《重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摘编转载。

2、《从“内卷”走向“轴心”》,《新华文摘》2021年第7期全文转载。

3、《“风味”的精神》,《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21年第5期全文转载。

4、《“枪杆子”与“笔杆子”》,《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21年第10 期全文转载。

5、《情动的挑战》,《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全文转载。

6、《“中介”的潜能》,《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

7、《格罗斯伯格的媒介文化研究及其思想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4期,摘编转载。

8、《为身心立命》,《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9、《“感动”的启蒙》,《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0、《“记忆”的文明史理解及诗意认知潜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

11《作为方法的广州》,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

12《由文到艺:跨学科的持守与开拓——王一川教授访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摘编转载。

13《从“寂寞”走向公民美学——对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合撰),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获奖荣誉

1、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2023年。

2、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粤派学术·优秀论文”一等奖,2021年。

3、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首届会刊双年奖“新锐组”一等奖,2020年。

4、第六届“士恒青年学者”计划入选者,2017年。

5、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培养对象(校级),2012年。

 

 

科研项目

1、主持: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重点培育项目“中华现代文艺美学的文明再释与原理重构”(2020-2022)

2主持:中山大学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亚非文化理论带”研究”(2017-2019)。

3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公民社会想象”(2010-2015)。

4、参与: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文学艺术思想通史•现代卷”子课题“现代中国左翼文艺思想研究”(2013-2017

5参与: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西方文学理论”子课题,撰写“俄国形式主义与巴赫金”(2013-2015)。

6参与: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横向项目“广东虎门镇文化名城建设规划(2011-2020)”(2010)。

 

 

联系方式

工作邮箱:luoch6@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