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李晓红,1982年生,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文学学士(2005)、博士(2010),历史学博士后(2010-2013)。国家公派留学基金资助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09-2010)。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古文学与历史文化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和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中华书局,2017),参与古籍整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齐书》(中华书局,2017精装本,2019平装本),译校《杨贵妃》(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项目,曾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9、2021)。

二、教学情况

1.《中国文学史》(二),中文系本科生专必课(珠海校区、南校区2014年迄今)。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教师之一。
2.近来开设的其他课程主要有《〈文选〉导读》(中文系本科生专选课)、《古今乐府诗赏析》(中山大学本科生通识课)、《古代文学研究与学术规范》(中文系研究生必修课)。
3.曾承担珠海校区、东校区多个班级的《大学语文》《中文写作》教学工作。
4.担任中国语言文学系2019级汉语言文学乙班班主任;指导已毕业硕士学位论文8篇;本科毕业论文18篇,其中3篇入选校级优秀论文。

三、学术成果

      个人著作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8月。

     文献整理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齐书》(景蜀慧教授主持修订,修订组主要成员),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8月精装本,2019年8月平装本。

译校著作

《杨贵妃》(【日】村山吉广著,虞薇、费悦译,李晓红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3月。

学术论文

1.《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教学培养的经验与反思》,《中国大学教学》2024年1-2期,页18-24。2024年2月。
2.《白居易诗的初注本——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文集抄>考论》,《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6辑,页211-249,中华书局2023年12月。ISBN 978-7-101-16555-5
3.《赋是诗还是文?——从如何仿写<赤壁赋>说起》,《文史知识》2022第3期,页19-26。增订版收入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观念与结构——中国古代文章学五集》(ISBN978-7-309-16888-4),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版,页321-330。
4.《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去宗庙牲”始末考论》,发表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夏炎教授主编《中古中国的知识与社会: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系列文集之二》,上海:中西书局2020年12月版,页237-276.
5.《“文章缘起类”文献发微  ——从宋人所见任昉〈文章缘起〉 的校定入手》,《中华文史论丛》2020年第2期,页337-374。增订本收入王水照 侯体健 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形态与体系:中国古代文章学四集》,复旦大学2020年6月版,页68-106。
6.《截句论》,《文学评论》2019年第1期,页197-210。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7期全文转载。
7.《从“君父师”到“天地君亲师”——中古师道的存在与表现探寻》,早稻田大学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编《中国古籍文化研究 : 稻畑耕一郎教授退休记念论集》(ISBN978-4-497-21805-6),东京:东方书店 2018年3月版,上册,页327-336。
8.《南朝雅乐歌辞文体新变论析——以五帝歌为中心》,《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页44-54。全文被收录入《古代文学的文体选择与记忆》(凤凰出版社2015)、《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9.《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新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页10-21。
10.《卞彬童谣与宋齐革易之历史书写——从<南齐书·卞彬传>据<南史>补字说起》,《中山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页23-33。
11.《直迫东汉:谢国桢<江浙访书记>的目录学文体考察》,《新国学》第10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页245-269。学术集刊,匿名评审,周裕锴主编。
12.《“以数立言”与九言诗之兴——谢庄<宋明堂歌>文体新变考论》,《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页1-12。
13.《论<柏梁诗>作为七言诗体始篇的意味》,《中国诗学》第16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页77-87。cssci集刊,张伯伟主编。
14.《绝句文体批评考论》,《学术研究》(ISSN1000-7326)2011年第6期,页147-15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5.《中国古代文学中苏小小的形象意味》,《中国越学》第3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4月版,页222-246。
16.《杨守敬致吴重熹信札中的校勘学思想》(与导师稻畑耕一郎教授、朱新林、石硕合撰),《艺衡》第四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7.《七言诗与<柏梁诗>——齐梁文人的选择》,《中国文学研究》第35期,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会2009年12月发行,页17-34。
18.《论八言诗及其相关问题》,《学术研究》2008年第9期,页140-146。列入《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报刊篇目辑览“文艺”。
19.《任昉<文章缘起>考论》(与导师吴承学教授合撰),《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学人传略、书评、随笔

1.《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吴承学》,《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传略(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页166-198。
2.《捡了一捧康园红豆》,收入郭冰茹主编《康乐如斯:中山大学卷》(散文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3.《自在飞花轻似梦——拜访叶嘉莹先生(上)》,《文汇报》周五副刊《文汇学人》2019年2月22日。
4.《在缪钺先生所书<相逢行>前 ——拜访叶嘉莹先生(下)》,《文汇报》周五副刊《文汇学人》2019年3月8日。
5.《汉文化圈钞本学的成立与学科展望》,《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7月版,页389-418。《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8-08-12以“何谓钞本,如何研究钞本”为题摘转5300多字。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13497,《意林文汇》2018年20期同载。
6.《一片为人注目的学术新境——傅璇琮与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版》2012年5月16日第B04版。
7.《建立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版》2011年11月29日第011版。 

日译中论文

1.《新儒家与佛教——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中岛隆博著,日文原稿载于岩波书店《思想》2007年第9号),与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森川裕贯合译,乔航校,收入《解构与重建——中国哲学的可能性》一书,东京大学Collection UTCP 8。
2.《黄庭坚诗注的形成与黄㽦<山谷年谱>》(浅见洋二著,日文原稿载于集刊《东洋学》第100号),收入《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版。

四、主持项目

 

1.“《诗家全体》整理与研究”,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青年拔尖科研人才培育项目),编号:22wkqb12,2022-2023。已结项。
2.《中国古代诗歌文体史料集释》,2015年度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15FZW003,2015-2021。已结项。
3.“南北朝文体新变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批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3T60816,2013-2016。已结项。
4.“古代杂言诗研究”,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编号:14wkpy30,2014—2016。已结项。
5.“南北朝文体新变的知识背景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2YJC751043,2012-2014。已结项。
6.“中国古代诗歌文体史料整理与专题研究”, 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ybzzxm201202,2012-2014。已结项。
7.“文体新变与南朝学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00480833,2010-2012。已结项。
8.“中国韵文文体史料集释”,日本笹川优秀青年奖学基金博士生重要创新项目,2009。已结项。

五、获奖情况

2025.01《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教学培养的经验与反思》,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三届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学术论文类一等奖。
2023.08《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教学探索》(与吴承学教授合作,排名第二),中山大学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山大学关于表彰首届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中大研院[2023]53号)
2021.12《截句论》,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2019.06《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广东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2019.06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齐书》,广东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同书入选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
2011.12《中国古代诗歌文体研究》,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吴承学教授。
2009.01《论八言诗及其相关问题》,日本笹川基金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7.04《中国古代文章谱系之记录——〈文章缘起〉及其续、补著作研究述略》,中山大学2007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
2005.11首届南方都市报新闻奖学金。
2005.06《中国古代文学中苏小小的形象塑造》,中山大学中文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吴承学教授。
2002年、2003年国家奖学金一等奖、二等奖。

六、学术交流

2024.12.8在广州参加“走向活的文体史”第四届中国文体学青年学者研讨会,报告《试论中古北族乐歌的文本生成》,主持闭幕式。
2024.11.29—12.1在西安参加教育部中文及新闻传播虚拟教研室协作组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智能化变革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暨中文及新闻传播虚拟教研室协作组交流会”。
2024.10.18—20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古代文章学研讨会”,报告《方熊〈文章缘起〉补注与清初文章学》。
2024.08.26—29在南京参加南京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的中世与海外汉学的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张融〈海赋〉并音考论》。
2024.1.16—17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中文系与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传承与发展:古典文学研究新起点”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青年论坛,报告《苏州南禅院六十七卷本〈白氏文集〉样貌探寻——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文集抄》考论》。
2023.9.23-24在长沙参加湖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近代文学高峰论坛暨全国郭嵩焘学术研讨会”,报告《逸社雅集与近代九言诗之兴》。
2023.7.13-15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古籍所主办的“第十五届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论坛·东亚汉籍版本学的诸议题”,报告《白居易诗的初注本——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文集抄>考论》。
2022.11.26-27在广州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文体学研讨会”,宣读论文《从曹腾到班昭:“三祖陈王”文学溯源》,并发表文体学研究感言《厚植文体学之基,精耕文体学之地》https://mp.weixin.qq.com/s/oopRbeFdNFmD296mDsAptg
2022.4.24线上参加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中国古代文学虚拟教研室启动仪式暨首期教学工作研讨会,分享了中山大学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特色和拔尖计划学生的培养经验。http://www.lit.snnu.edu.cn/info/1065/1795.htm
2021.10.15-17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古代文章学研讨会”,宣读论文《诗文之分与宋代文章学——兼论赋体在宋代的由“诗”转“文”。
2021.4.17-18在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刘成国教授共同召集“会通唐宋”第二届文体学青年学者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中心联合主办,主持闭幕式,报告《论“五言如四十个贤人”》 http://www.guoxue.com/?p=45221。
2020.12.10线上参加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作为方法的文献学”系列论坛第四场、“北大文研论坛”第125期“气吞万里如虎:晋宋之际的文献与思想”,报告《刘毅还是刘裕,晋宋之际门阀士族的抉择》【文研论坛125】气吞万里如虎:晋宋之际的文献与思想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pku.edu.cn)。
2020.5.16在广州参加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第十七届历史文化节线上跨学科对谈“博雅多通,人文昌明——漫谈文史哲”,担任与谈嘉宾。https://mp.weixin.qq.com/s/RCcHZ5zsmEZle1CBV0PFeg
2019.12.13—15在广州参加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青年学者论坛”,宣读论文《论梁天监十六年“去宗庙牲”之礼乐文化意义》。
2019.10.25在深圳主讲深圳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讲座”第85讲暨东亚研究中心讲座第14期《明清东亚诗体创新管窥》。
2019.10.12-14在兰州参加由《文学遗产》编辑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先唐文学观念与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报告《北魏乐歌今安在》https://wxy.nwnu.edu.cn/2019/1016/c754a129543/page.htm
2019.7-9在上海参加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青年论坛,宣读论文《从理学孝义到文学隐逸——清初歙县环岩文士方熊及其诗文活动》
2018.08.28-29在香港浸会大学 “第四届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九言体之兴与明清东亚汉诗创新》,并主持其中“第三场  四部之学与传统知识”的讨论。
2018.04.13-15在上海复旦大学 “第四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任昉<文章缘起>与宋代文章学》。
2017.11.19-20在杭州参加浙江大学主办的“我在想什么:首届普隐人文学术论坛”,报告《走向“活”的文体史》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1873497&from=kuaibao。
2017.11.11-14在广州与何诗海教授共同召集 “文体、文本与文章经国”文体学青年学者研讨会,中山大学中文系和中国文体学中心主办,主持开幕式,宣读论文《从让表到举自代——中国古代礼让政治文化及其文体表征》。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67358。
2016.06.04-05在杭州参加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宫廷、贵族、官僚:失落的上层文学世界”古典文学青年学者研讨会,宣读论文《谢庄<宋明堂歌>与南朝士族文化》。
2016.11.22-23在广州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截句论》。
2015.11.10-14在敦煌研究院参与“‘犍陀罗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研究班”,获得结业证书。
2015.6-8在大阪参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关西中心 “日本学术文化专门家两个月学习课程”,7.29报告《江戸時代の漢詩とその理論——林梅洞(1643ー1666)の漢詩をめぐって》,获得修了证书。
2015.05.23-24在北京参加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综合的六朝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卞彬童谣与宋齐革易之际的历史书写》。
2012.10.19在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宣读论文《论南朝雅乐歌辞文体新变及其历史意味——以五帝歌为中心》。
2009.07.05-09在南京参加南京大学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齐梁七言诗体论》
2008.01.14在广州参加“中山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中山大学中文系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论八言诗及其相关问题》。
(以上资料收集至2025年2月)

七、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lixiaohg@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