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峥
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博士,哈佛大学东亚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并赴英国剑桥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海外高校访学。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学院讲师。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城市文化研究。
邮箱:linzh82@mail.sysu.edu.cn
论文发表
期刊论文:
- 《现实与隐喻的“公园”——京派文学的公共领域与生产机制》,《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2期。
- 《公园:民国西方旅行者的北京想象》,《中山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20年第6期转载。
- 《招魂、革命与恋爱——“五四”与陶然亭风景的流变》,《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5期。
- 《“世界人”的乡愁——论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公园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1期。
- 《表演“新女性”——石评梅的文学书写与文化实践》,《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
- 《江亭雅集的危机与新变——论末代京师士大夫的雅集盛会“乙丑修禊”》,《中国文学学报》第七辑,香港中文大学,2016年12月。
- 《北海公园:现代美育空间的建构》,《北京观察》,2016年第9期。
- 《“到北海去”——民国时期“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北京观察》,2015年第11期。
- 《“到北海去”——民国时期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 《北京公园的先声——作为游赏场所与文化空间的万牲园》,《中华文史论丛》,2015年第3期。
- 《从禁苑到公园——民初北京公共空间的开辟》,《文化研究》,2013年第15辑。
- 《从〈旧京琐记〉到〈城南旧事〉——两代“遗/移民”的北京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期;又刊于《台湾研究新视界——青年学者观点》,台北:麦田出版社,2012年,第11-42页。
- 《公园北京:都市现代性的隐喻》,《未名亚太论丛》第五辑,香港: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7-75页。
- 《梁启超的现代都市经验与构想》,《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2卷第4期。
- 《民初公共空间的开辟与沈从文笔下的都市漫游》,《励耘学刊》,2011年第1辑。
- 《民初北京都市空间中的漫游者——论沈从文小说的现代性因素》,《艺术评论》,2010年第12期。
- 《触摸历史与对话五四——“‘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7期。
- 《女高师的新教育与“新女性”的塑造》,《云梦学刊》,2009年第30卷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年第12期转载。
书评文章:
- 《“重写旧京”的方法论意义——评季剑青<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书城》,2018年第2期。
- 《上海之爱:妓女,文人与娱乐文化》书评,《中国学术》,2012年第10卷第1辑。
- 《记忆与呈现报刊的另一种方式——评〈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现代中国》,2009年第12辑。
报刊文章:
- 《北大精神、中文系定位以及教师的职责——陈平原教授访谈录》,《社会科学论坛》,2021年第1期。
- 《红楼(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专题)》,《北京青年报》专版,2017年5月6日。
- 《晚清动物园初建趣史》,《北京青年报》专版,2016年3月1日。
- 《既开风气亦为师——记陈平原、夏晓虹先生兼怀我的北大岁月》,《北京青年报》专版,2015年6月11日。
课题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公园研究:文化实践与文学表现(1860-1937)”(17YJC751018,2017-2019)。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科项目:“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2011-2013),撰写《北京公园的先声——作为游赏场所与文化空间的万牲园》。
会议发表
- 风雅传承:第二届民初以来旧体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2018年9月,发表《江亭雅集的危机与新变:论京师末代士大夫的雅集盛会“乙丑修禊”》。
- 第二届世界汉学论坛,德国维滕大学与维也纳大学,2018年8月,发表《世纪末的台北与上海——女体、欲望与全球化想象》。
- “公共绿地与可持续城市”国际研讨会,上海大学与日内瓦大学,2018年7月,发表 “The Park Utopia of the ‘New China’”。
- “沧海观澜——第三届古典文学体式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2018年6月,发表《“世界人”的乡愁——论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公园书写》。
- “图像、叙事、传播、翻译: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会议,复旦大学, 2017年11月,发表《游艺园、社会新闻与通俗小说——民国北京城南的市民消费文化》。
- “21世纪的明清:新视角、新发现、新领域”会议,香港大学,2017年10月,发表《北京公园的先声——作为游赏场所与文化空间的万牲园》。
- 第十届亚洲学者国际会议,清迈国际会展中心,2017年7月,发表“From ‘Countryman’ to ‘Cosmopolitan’: Late Qing Intellectuals Encountering Western Urban Modernity.”
- 华文与比较文学协会双年会,香港中文大学,2017年6月,发表《从“花园”到“公园”:晚清旅行者对于公园的认知与想象》。
- “跨学科视野下的近代中国教育与社会”会议,北京大学,2016年11月,发表《“到北海去”:“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
- “中国的‘双城记’:比较视野下的北京与上海城市历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6月,发表《“到北海去”——“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
- “冷战与东亚文化政治学:中国视角”会议,哈佛大学,2013年4月,发表 “The Journey of the Park: Beijing Parks and Tourism.”
- “全球化时代的大都会:作为个案的北京与柏林”工作坊,柏林洪堡大学,2012年8月。
- 英国汉学协会年会,爱丁堡大学,2011年9月,发表 “A Metaphor for Ambiguous Urban Modernity: Public Parks in Beijing (1910s- 1950s).”
- “活在现代的传统”——北京大学国际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学者专题研讨会,北京大学,2010年8月,发表《从传统诗社到新型社交空间的过渡——由陈季同看晚清上海文人交游方式的变迁》。
- 第九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哈佛大学与台湾大学,2010年7月,发表《从〈旧京琐记〉到〈城南旧事〉——两代“遗/移民”的北京叙事》。
- 实验批评理论工作坊,美国加州大学人文研究所,2009年8月。
- 第七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美国哈佛大学与Swarthmore College,2008年3月,发表 “De-feminization as Seen in the Revolutionary Dramas.”
- 亚洲文化研究上海年会,上海大学与亚洲文化研究学会,2007年6月,担任刘人鹏教授与丁乃非教授的评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