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伍秋萍,女,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现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兼任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理事。作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先后入选国家语委“优秀中青年学者研修班”“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高级研修班”学习。曾荣获香港中文大学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0年度“优秀教育成果奖”。
研究方向为心理学与国际中文教育,长期从事语言习得和教学实证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和香港、澳门政府课题。在字词研究、测试开发领域有丰富的经验,掌握大规模研究范式核心技术,精通多元回归模型等量化统计手段;所开发的测试在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均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12篇),编著方法论教材1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教程》。任教中山大学国际生语言文化课10余年,为全校国际生所开设的《中国概况》曾荣获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优胜奖,并入选2024年度教育部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优秀课程。

二、任教课程
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外语教育心理学
本科国际生语言与文化课:中国概况、汉语综合、汉语口语、中高级阅读
本科通识课:心理学与生活、儿童心理与家庭教育、教育心理学

三、科研项目
1.2024-2025:《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线上资源建设与跨学科研究专题研讨会》,主持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4年度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资助项目(23YHXZ1006),经费:5万元,已结题。
2.2024-2025:主持中山大学2024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国概况》和《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建设,经费:8万元,已结题。
3.2022-2024:《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建设,主持中山大学2022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经费:6万元,已结题。
4.2022-2024:《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入选广东省2022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22SFKC001),经费:5万元,已结题。
5.2019-2020:《文献研读与学术规范训练》,主持中山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院学风建设重点发展项目(11100-18844201),经费:2万元,已结题。
6.2013-2016:《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二次成长”——文化适应性的形成与影响》,主持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3YJCZH203),经费:8万元,已结题。
7.2013-2015:《项目反应理论在汉语阅读评估中的应用》,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经费:7.5万元,已结题。

四、主要著作与论文
教材
伍秋萍(2024)《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期刊论文
1.伍秋萍、张培艺(2025)汉语二语者在文化课堂口头任务中的叙事特征:以成语故事为例。《国际汉语》(已录用,该文曾在第8届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宣读)。
2.伍秋萍、王露锦(2024)汉语二语者文化课堂口头叙事特征及影响因素。《国际中文教育学报》第15期。(出版时间:2024年6月;该文曾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所于2022年11月19-20日在北京所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暨《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宣读)。
3.伍秋萍、郑佩芸(2023)香港地区学龄儿童汉字认读测试常模建构.《语言战略研究》第3期(儿童语言专栏)(出版时间:2023年7月)。
4.伍秋萍、吕宁、陈胤泽(2023)中介效应分析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及方法评述。《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出版时间:2023年7月,曾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所于2022年11月19-20日在北京所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暨《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宣读)。
5.张念、伍秋萍、王露锦(2023)学生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满意度调查.《国际中文教育前沿》第一辑。
6.伍秋萍、向娜(2022)线上信息差与意见差任务中的协商互动及对口语输出的影响.《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7.伍秋萍、吴炫(2022)中文绘本:国外学前儿童的中文启蒙。《语言文字报》2022年9月28日出版。
8.伍秋萍、王意颖、王淼(2021)中文绘本作为少儿汉语二语启蒙读物的可读性分析.《海外华文教育》第6期,21-33。(出版时间:2022年4月)
9.伍秋萍、王香麟(2021)南非中小学汉语教师志愿者胜任力调查.《国际汉语》第五辑,57-66.
10.伍秋萍、卓珒、陈品延(2019)全程见习培养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师胜任力的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5期. 
11.洪炜、吴安婷、伍秋萍(2018)任务的模态配置对汉语二语文本理解、词汇和句法学习的影响. 《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2.伍秋萍、洪炜、邓淑兰(2017)汉字认读在汉语二语入学分班测试中的应用:建构简易能力鉴别指标的实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3.伍秋萍、郑佩芸、刘相辉(2017)3-12岁儿童对汉语声、韵、调的意识与早期阅读的关系:基于元分析的证据. 《心理与行为研究》第5期.
14.伍秋萍 & 胡桂梅(2017)汉语二语者文化混搭性及其文化适应的情感特征、影响与缓冲机制.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评论》第12辑. 
15.伍秋萍,金檀,& 郭曙纶(2016)香港小学生汉字认读能力的实证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16.伍秋萍,郑佩芸,邢滨钰,康洁,& 郭琎(2014)语音记忆和视觉记忆在儿童汉语识字能力中同样重要吗?一个元分析综述. 心理与行为研究,12(4), 91-99. 
17.伍秋萍(2013). 自我建构的启动对自我意识神经基础的调节. 赵志裕、陈侠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六辑.
18.Gaertner, L., Sedikides, C., Luke, M. A., O'Mara, E. M., Iuzzini, J., Eckstein Jackson, L., Cai, H. J. & Wu, Q. P. (2012) A motivational hierarchy within: primacy of the individual self, relational self, or collective self?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5), 997-1013. 
19.伍秋萍,冯聪,& 陈斌斌. (2011).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19(3), 336-345. 
20.Jiang, J., Kou, Y., Wang, F., Wu, Y., Li, Y.M., Li, Y., Yang, Y., Cao, H., Wu, Q., Jing, S., Jiang, B., Shen, L., Li, A., Li, Z., Gao, W., Chiu, C., Hong, Y., Hsu, S., Zhang, L., Yang, B., Yang, X., Zhao, D., Zou, Z., Wei, Q., Chen, X., Zhao, Y., Zhou, Y., Chen, H., Feng, J., Wang, X. (2011). Emotional Reactions to Scandals: When Does Moral Character Make a Difference?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3), 207-216. 
21.Chan, R. C. K., Qing, Y., Wu, Q. P., & Shum, D. (2010). Prospective memory in healthy Chinese people: The latent structure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Prospective Memory Questionnaire.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0, 459-470. 
22.Cai H. J., Wu, Q. P., & Brown, J.D. (2009) .Is the need for self-esteem universal? Evidence from China.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1, 104-120. 
23.蔡华俭,林永佳, 伍秋萍, 严乐, & 黄玄凤(2008)网路测验和纸笔测验的测量不变性研究——以生活满意度量表为例,《心理学报》第2期。
24.蔡华俭, 伍秋萍, & 邓赐平(2008)对由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区别性反应及中介分析,《心理学报》第1期。

会议论文
25.宋雨恬、熊伽玄、伍秋萍(2023)新闻视频字幕类型对菲律宾孔院中文学习者“听”和“说”的影响。2023年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六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北京大学,北京,2023年5月21日(获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26.伍秋萍、梁然然(2022)《线上分享阅读模式下的示范性绘本教学实验研究》,中美高校教师汉语文化研究与教学论坛暨厦门大学-普渡大学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论坛,厦门大学,厦门,2022年12月10-11日。
27.刘文慧、伍秋萍(2022)《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策略的质化研究》,第18届国际中文教育国际研讨会(ICCSL18),北京语言大学,北京,2022年9月23-26日。
28.伍秋萍、张培艺(2021)汉语二语者在文化课堂口头任务中的叙事特征:以成语故事为例。第8届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北京。
29.伍秋萍、刘越(2021)语素法对英国小学生汉语语素意识和词汇习得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17届国际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ICCSL-17),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30.Wu, Q. P., Cheng, P. W. (2015).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Hong Kong Graded Chinese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Test (HKGCCIT) fo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2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for Reading, Hawaii, July 15-18, 2015.
31.周小兵,邓小宁,& 伍秋萍(2015)从跨文化视角谈汉硕专业论文写作与课程设置. 第五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研讨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32.伍秋萍,平山莉奈,& 西冢広壹(2014).日韩留学生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需求与文化适应特点. 第五届国际文化混搭研讨会,武汉,武汉大学心理学系。
33.Wu, Q. P., Cheng, P. W. (2013).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tandardized Chinese Reading Fluency Test fo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for Reading, Hong Kong, July 10-13, 2013. 
34.伍秋萍(2013).“中国通”等于“中国人”吗?在东方文化下以留学生为例再探文化适应性,第二届国际文化混搭研讨会,北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35.Cheng, P. W., Luk, S. S., Lai, W. Y., Shiu, L. P., Wu, Q. P. (2012). Early reading intervention in Chinese for first-grade at-risk readers: effects of intervention intens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for Reading, Montreal, Canada, July 11-14, 2012. 
36.Wu, Q. P., & Cheng, P. W. (2011). Effects of linguistic unit and cognitive operation complexit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in Chinese: A two-level hierarchical meta-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for Reading, Florida, USA, July 13-16, 2011. 
37.Wu, Q. P., & Cheng, P. W. (2011). Working memory in Chinese word recognition - Are phonological memory and visual memory equally important? A meta-analytical review.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Research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Taipei, Taiwan, January 13-15, 2011. 
38.Wu, Q. P., & Cheng, P. W. (2010). A selective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on RAN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in Chinese: effects of RAN type, RAN format, reading script type and word lengt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search in Reading Chinese Conference, in Toronto, Canada, July 2-3,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