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方向
近年,本系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两个结合”,构建了五大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
(一)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标志性成果为《文心雕龙探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五卷本)。该方向倡导回归中国传统文体语境,发现中国文学自身的理论与历史,致力于建设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开启了文体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二)中国戏曲、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标志性成果为《全元戏曲》《全明戏曲》《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典藏民俗学丛书》《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等。该方向将文献整理编纂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并重戏曲文本与舞台艺术研究,重视田野调查、海外所藏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将戏曲研究与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融为一体。
(三)古文字与汉语方言研究:标志性成果为《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楚系筒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三版)《清代琉球官话课本语法研究》。该方向努力打通古文字、古汉语、普通话、方言,本体与应用研究并重,以出土文献、华南方言、应用语言学研究为重点,在字词关系、方言语法、二语习得等方面成果卓著。
(四)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论:标志性成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意义的诱惑》《口述与案头》《文学的深意》《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性别建构》。该方向注重当代文学批评实践,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创建,在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变迁与学术谱系的梳理上卓有成就,在当代文学批评、文学本事研究、小说叙事传统、新诗研究、现当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五)中西美学与当代文论研究:标志性成果为《生态批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问题》《“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该方向以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和文化关系为重点,同时关注中西比较诗学、古典学、文艺美学、文化研究,注重文明互鉴,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交叉性、前沿性学术特色。
本系各学科团队深耕学术沃土,积极参与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传承文化,创新理论,成果斐然,影响卓著。先后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5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著作6部,承担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20项。重视学术平台建设,设有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且是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设有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主办有 CSSCI期刊《文化遗产》、CSSCl来源集刊《戏曲与俗文学研究》,以及《古文字论坛》《剧论》《汉语语言学》《国际汉语》等多种集刊。
(2025年6月更新)
本系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