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系列讲座第93讲|王添淼长聘副教授: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研究问题
2021年10月19日晚19:00,国际汉语系列讲座第九十三期在线上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国际比较教育专业博士、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添淼长聘副教授主讲《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研究问题》。我系伍秋萍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王添淼老师以“如何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国际中文教师”为切入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以及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讲座。
首先,王添淼老师梳理了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发展脉络。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应该把教师作为专门职业看待。1980年,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教育年鉴》对教师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利伯曼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是成年学习者,也是反思实践者,是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协调实践关系不断反思和再评价的人。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王添淼老师对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展开讲解,并阐释了构建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她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的属性是跨学科的,其基础理论既包括语言学,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等。在实践层面,涉及了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法学、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管理、各级教育以及师资培训等等,学科的侧重点由“语言”转向“教育”。王添淼老师明确了“教师发展主义思潮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焦点。”教师发展应该强调个体的、内在的提升,主要是“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关注于“教师实际知道些什么”,而非“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一方面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关注于促进教师“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以上理念,王添淼老师带我们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去思考一些关于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可以从行动研究、反思性实践、专业发展模式及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去探讨,在实践层面上,我们可以从职前教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教师能力、教师反思等方面入手去进行深入探索。
在互动环节,针对“研究方法的使用有什么发展趋势”这个问题,王添淼老师认为“研究方法应该服务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虽然多样,但是要根据研究问题进行选择。”针对“如何理解应该以教育语言学为中介,而不是应用语言学”这个问题,王添淼老师这样做出解答“应用语言学只聚焦语言本体,但教育语言学涉及到教学法、教师和教学层面,是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看国际中文教育,也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伍秋萍老师总结了此次讲座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王添淼老师在本次讲座中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梳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挖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指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同时,伍秋萍老师指出,教育学与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如何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并推动学科发展值得思考和引起学界重视。
“学习的本质,并不在于你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正如王添淼老师开场引用迈克尔·桑德尔的名言一样,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详实,视角新颖独特,拓宽了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的思路。国际中文教育人除了关注语言本体,也要关注教师如何把汉语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习者,关注如何实现“全人”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撰稿人:李悦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