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系列讲座第90讲|武和平教授:超越讲解范式:后方法语境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2021年6月25日晚,“国际汉语系列讲座”第90讲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武和平教授,主题为“超越讲解范式:后方法语境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我系师生6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国际汉语中心洪炜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武和平教授以“把”字句为例,指出如今汉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一大弊端——学生听懂了却不会运用。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与汉语语法本身的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关,也与教师的讲解方式有莫大关系。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大多有“教语法=讲语法”的思维定式,并且形成了“列句式—举例子—做练习”的一套讲解惯例。这种以显性规则的“理解”和“懂得”为宗旨的语法教学模式,其出发点和有效性有待商榷。
武教授回顾了语法在整个外语教学发展史中的衍变。传统语法观念中,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而在交际语法观念中,语法是语言形式、意义和使用三者共同作用从而能使个体进行语言交际的工具。语法即用法观则认为,语法是对语言使用中出现的规律和型式的系统概括。Larsen-Freeman “形式-意义-用法”三维框架模式以及构式语法提出了每个构式都是形式和意义对应体的观点。武教授认为,此观点对于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后,武教授介绍了库玛提出的“后方法”的概念和宏观策略,并以国外“二语授得”(Instructed SLA)的语法教学研究成果为出发点,从“输入取向”“输出取向”和“互动取向”三个维度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二语授得”语法教学研究成果。他指出在“后方法”时代,语法的讲授应“解构结构,超越讲解”,同时“超越讲解”并非“抛弃讲解”。在后方法时代,语法教学要树立“解构-功能-用法”三位一体的语法观和“准确性-流利性-得体性” 三位一体的语法学习评价,倡导体验、探索、反思、发现的体认语法学习途径。语法教学应以意义优先的前提下聚焦形式为原则,创造典型情景,聚焦典型用法,做到学用结合,学伴用随。
在互动环节,我系师生就留学生语法学习的实际偏好,语法研究应该参考大纲还是教学实践,是否有必要开设语法专题课以及后疫情时代如何促进学生线上学习的深度加工与系统学习等问题向武教授提问,武教授一一作答。他强调,“超越讲解”不是不讲解,简单语法点到为止,复杂语法要有好的设计并且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本次讲座为汉语二语语法教学带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师生获益匪浅。
(撰稿:史兆月、江奔芳、任能、秦旭,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