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曾南逸,男,1984年生,福建晋江人。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及与方言相关的汉语史研究。在《中国语文》《方言》《当代语言学》《语言科学》《语文研究》《中国语文通讯》《语言学论丛》《语言研究集刊》《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获“罗常培语言学奖(2019年)”及“北京市语言学会优秀论文奖(2012年)”。
| 研究兴趣:
方言语音史
方言词汇史
以方言语音词汇为基础的古汉语语音和词汇史
汉语分化与移民史
| 教育经历:
2006.09-2013.07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文学博士
2001.09-2005.07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工学学士
| 工作经历:
2025.03-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2020.07-2025.03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2017.10-2020.06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2013.07-2017.10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
| 主要教授课程:
本科生:语言学概论、汉语方言与音韵、汉语诗词格律、诗词格律与习作(公选)
研究生:汉语音韵学
| 学术论文:
1,曾南逸 吴闽语表“箩”义“𥵟”补说,《方言》2025年待刊。
2,曾南逸、潘培忠、许彬彬 明末闽南方言出海及海外文献的交融和过渡特征,《清华语言学》2025年待刊。
3,曾南逸 原始沿海闽语“梅莓”读音的构拟及相关问题,《汉语研究》2025年待刊。
4,曾南逸 明代官话戏文的方言化——以《满天春》为例,《国际汉语史研究》2025年第2辑。
5,曾南逸、刘添郡 “过”的拜访义产生的路径,《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25年第十七辑。
6,曾南逸 潮州方言果摄合口一等的读音层次——兼谈跨方言历史比较对单点方言二次析层的重要性,《语言与文化论丛》,2025年第十一辑。
7,曾南逸、沈瑞清 沿海闽语*-eŋ、*-ek的构拟及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25年第2期。
8,曾南逸 汉语史视角下台湾闽南方言的形成历程,《当代语言学》,2025年第1期。
9,曾南逸、黄文韬 閩語及上麗片吳語“水壩”義詞的詞源*——兼談文獻中“陂、砩/𡓊、垻、𡏯、壩”的關係,《中国语文通讯》,2024年第2期。,
10,曾南逸 明清闽南方言戏文中的“ 待”,收于《畴咨集——汉语方言学丛论》,2024年。
11,曾南逸 沿海闽语*n-与*ń-的对立及相关问题,《语言与文化论丛》,2024年第九辑。
12,曾南逸、沈瑞清、林诺舟 论闽语“厝”本字为“舍”,《中国语文》, 2024年第2期。
13,曾南逸 三个闽语词汇的对应及初步构拟,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集刊》)16(1)。
14,曾南逸 原始闽语*tš-组声母字在闽南方言中的两类洪细对应,《中国语文》,2022年第6期。
15,曾南逸 谈闽南方言的“昨天、今天、明天”,《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2021年第九辑。
16,曾南逸 福建泉州方言“阳药之鱼”四韵开口层次分析与配整,《方言》, 2020年第3期
17,曾南逸 闽语匣云二母∅-/h-两读的关系,《中国语文》, 2019年第2期。
18,曾南逸 再论《荔镜记》与《明刊三种》之方言归属——以共同创新为基础,《语言学论丛》, 2017年第56辑。
19,曾南逸 新发现的闽南方言韵书《呼音》残本,《方言》, 2017年第1期。
20,曾南逸 泉州方言的三个断阶现象——兼及共同闽语*-iɑi、*-iɑn、*-iɑt在共同闽南语中的音值,《语言学论丛》, 2016年第53辑。
21,曾南逸 潮州方言古浊塞音、塞擦音今读之统计分析,《语言学论丛》, 2015年第52辑。
22,曾南逸 从《拍掌知音》看泉州方言读书音中的鼻化韵,《语言研究集刊》, 2015年第15辑。
23,曾南逸 文白异读消亡的三种可能模式——以晋江安海苏厝方言正在发生的演变为例,《语言研究集刊》, 2014年第13辑。
24,曾南逸 《韵会》赀字母韵的性质和音值——以汉语方言、“域外方言”等材料为证,《天津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5年第6期。
25,曾南逸 论厦门、漳州、潮州方言鱼韵字的读音层次,《语言学论丛》, 2013年第48辑。
26,曾南逸、李小凡 《拍掌知音》“劳”、“鲁”二韵音值拟测,《方言》,2013年第2期。
27,曾南逸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年第3期。
28,曾南逸、李小凡 从明清戏文看泉州方言体标记“咧”的语法化,《中国语文》, 2013年第3期。
29,曾南逸 闽南方言“裘꜁hiu”之本字考释,《语文研究》,2013年第1期。
30,曾南逸 也谈《荔镜记》的方言归属,日本《中国语学·开篇》,2012年第31辑。
31,曾南逸 也谈《明刊三种》的方言归属,《南方语言学》,2012年第4辑。
|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闽南方言语音史研究(编号:20VJXG039),在研。
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十六世纪以来闽南方言韵母的历史演变研究(编号:16YJC740004),已结项。
| 奖励荣誉: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罗常培语言学奖”三等奖(2019年)。
2,北京市语言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