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吴承学教授,男。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1982)和文学硕士(1984)学位,留校工作。1987年进入复旦大学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1990年获博士学位,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工作。1992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晋升教授。1999年获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为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2019年被授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历任学术兼职有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华学》、《学术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古籍研究》《古典文学知识》等编委、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学文化研究所《新国学》学术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广东省第6届、第7届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主席团成员)、第四、五、六届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广东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中国文体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文史馆馆员等。
        研究方向主要是“古代诗文”,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古代诗文评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吴承学自选集》及论文多种。

一、开设课程:

(一)研究生课程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中国文学专题研究
3.古代诗文专题研究
4.中国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
5.中国文体学研究

(二)本科生课程
1.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
2.中国文学批评史
3.古代诗歌文献导读
4.中国文学经典

二、研究成果

(一)著作

•《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花城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旨永神遥明小品》,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晚明小品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
•《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版
•《旨永神遥明小品》,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版
•《中國早期文體觀念的發生》,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10月版
•《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冰壶秋月》,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2022年11月版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华书局2024年8月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商务印书馆2024年9月版
•《先秦两汉文体学史》(与李冠兰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吴承学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二)论文

1985年
《“新妇”用典之我见》(署名:吴观澜),《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第155页。
《严羽“不落言筌”说的美学内涵》(署名:吴大泽),《学术研究》1985年第6期,第115—116页。

1986年
《试论严羽的审美理想》(署名:吴大泽),《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第95—103页。
《严羽妙悟说之理论内涵及意义》(署名:吴观澜),《西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第83—88页。
《“汉魏风骨”应包括“正始之音”》(署名:吴观澜),《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第56页。
《〈采薇〉并非“以哀景写乐”》(署名:吴观澜),《学术研究》1986年第5期,第104页。
《黄海章教授谈治学》(署名:承学),《学术研究》1986年第4期,第122—123页。

1987年
《一个从玄学向美学转化的论题——论“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署名:吴观澜),《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第93—99页。

1988年
《“换骨”“夺胎”二法本义辨识》(署名:吴观澜),《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第109—111页。

1989年
《论陈子昂的历史贡献》(与王运熙先生合作),《许昌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第33—38页。
《关于唐诗分期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第100—104页。
《〈西游记〉的三教合一和佛道轩轾》,《汕头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第69—74页。
《从破体为文看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学术研究》1989年第5期,第77—81页。

1990年
《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历史发展》,《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第42—50页。
《论中国古典的文学风格品级说》,《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第125—131页。
《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第50—58页。
《生命 感悟 理性——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思维方式札记》,《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第122—129页。

1991年
《论中国古典风格学的形成及特色》,《学术研究》1991年第2期,第125—131页。
《整体性地把握文学批评发展的轨迹——读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第131—136页。
《辨体与破体》,《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第57—65页。
《论文学上的南北派与南北宗》,《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第57—65页。
《释“自然”——兼论文学批评概念的历史性》,《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第55—59+8页。

1992年
《人品与文品》,《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第6—15页。
《历史的观念——中国古代文学史观初探》,《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第76—86页。

1993年
《从体到派——中国古代风格类型论与文学流派论》,《学术研究》1993年第4期,第76—82页。
《中国古代文体风格学的历史发展》,《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第101—109页。
《集句论》,《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第12—20页。
《体与性》,广东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编:《岭南古代文艺思想论坛》(第一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9—43页。

1994年
《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第53—62页。
《历史的幽默——读〈太平广记〉札记》,《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1期,第97—98页。
《试释〈文赋〉“怀霜”“临云”》,《学术研究》1994年第2期,第139—140页。
《明人小品述略》(与董上德合作),《中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第101—107页。
《卢纶〈塞下曲〉释疑》,《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3期,第78—79页。
《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第4—13页。

1995年
《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第24—33页。
《明人小品》(署名吴观澜,与董上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1期,第51—56页。
《〈小雅·采薇〉“哀乐”辨》,《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1期,第86—90页。
《谈谈古代文人并称的先后次序》,《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2期,第101—103页。
《遗音与前奏——论晚明小品文的历史地位》,《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第169—176页。
《程羽文“乱点鸳鸯谱”——介绍晚明小品〈鸳鸯牒〉》,《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第37—44页。
《儒学与评点之学》,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一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41—49页。

1996年
《〈帝京景物略〉与竟陵文风》,《学术研究》1996年第1期,第73—76页。
《论张大复的散文小品》,《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第115—120页。
《论谣谶与诗谶》,《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第103—112页。
《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第108—109页。
《论古诗制题制序史》,《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第10—20页。
《晚明的清赏小品》,《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5期,第67—73页。
《晚明小品的接受历史》,吴宏聪主编:《岭南文论》(第2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28—138页。

1997年
《“拟盐”“咏絮”漫议》,《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3期,第102—105页。
《论晚明清言》,《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第130—138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彭玉平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第155—168页。
《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与李光摩合作),《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第65—75页。
《无章无句妙成文——论“意象体小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6期,第80—85页。

1998年
《“不平则鸣”辨》,《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第95—97页。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第2—12页。
《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史上的贡献》,《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第130—139页。

1999年
《策问与对策——对一种考试文体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新国学》1999年第1卷,巴蜀书社1999年12月版,第92—111页。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与曹虹、蒋寅对谈),《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第1—16页。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第21—33页。

2000年
《晚明小品研究心得——兼谈拙著〈晚明小品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1期,第29—34页。
《本草药方妙成文》,《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3期,第52—56页。
《论宋代櫽括词》,《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74—83页。
《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诗牌谱〉研究》,《学术研究》2000年第7期,第103—108页。
《明代八股文文体散论》,《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1—7页。
《简论八股文对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第79—85页。
《从八股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管林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岭南文论》(第4辑),学术研究杂志社2000年9月版,第184—196页。
《虚构的历史剧〈忠义侠〉》,刘烈茂、郭精锐等著:《车王府曲本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321—324页。

2001年
《八股平议》,《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第69—73页。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第102—111页。
《文体形态:有意味的形式》,《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第121—123页。
《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与何志军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65—174页。
《无望其速成 无诱于势利——我的研究工作随想》,《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第11—18页。

2002年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第59—68页。
《“五四”与晚明——20世纪关于“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关系的研究》(与李光摩合作),《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第102—111页。
《明代八股文文体研究的几个问题》,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505—506页。

2003年
《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与李斌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1—7页。
《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第99—101页。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72—84页。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冬之卷,第180页。

2004年
《八股四题》(与李光摩合作),《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第27—36页。
《箴言与清言——读〈呻吟语〉与〈菜根谈〉》,《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5期,第51—55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沙红兵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4—23页。
《浅读〈封神演义〉》,《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6期,第35—43页。

2005年
《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与沙红兵合作),《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第22—35页。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与李斌合作),《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第68—81页。
《〈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第136—145页。
《贺复征与〈文章辨体汇选〉》(与何诗海合作),《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第123—128页。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展望》(与沙红兵合作),《中山大学学》2005年第3期,第18—20页。
《简谈文学史史料的发掘和处理》(与何诗海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45—48页。
《“八脚词”与宋代文章学》,《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28—31页。
《宋词疑义二考》(与李婵娟合作),《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88—91页。
《不值与不遇》,《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6期,第77—80页。

2006年
《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第18—21页。
《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与陈赟合作),《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9—124页。
《从类书与文学批评说起——关于文学批评史料的发掘与辨析》(与何诗海合作),收入黄霖、邬国平主编:《追求科学与创新: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18—122页。

2007年
《〈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5—12页。
《〈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7年第3期,第1—16页。
《任昉〈文章缘起〉考论》(与李晓红合作),《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第14—25页。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学思想》(与何诗海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85—93页。
《“岭南学”刍议》(与翁筱曼合作),《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6—8页。
《〈文体通释〉的文体学思想》,《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5期,第57—63页。

2008年
《任昉〈文章缘起〉考论》(与李晓红合作),《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8年第1期,第50—71页。
《诏令类文体(一):诏书》(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第83—89页。
《诏令类文体(二):制书、诰、敕书》(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3期,第93—99页。
《奏议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4期,第90—98页。
《书牍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5期,第103—111页。
《论说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6期,第88—96页。
《〈历代文话〉七人谈》(与吴小如、罗宗强、曾枣庄、谭家健、董乃斌、傅璇琮对谈),《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7期,第117—123页。
《明代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与何诗海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第48—55页。
《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与何诗海合作),《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第21—31页。
《明代文章总集与文体学——以〈文章辨体〉等三部总集为中心》,《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第84—94页。
《黄佐的〈六艺流别〉与“文本于经”的思想》,饶宗颐主编:《华学(第9、10辑)》第5册,上海市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1889—1896页。

2009年
《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90—203页。
《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想象——超越“前理解”与“还原历史”的二元对立》(与沙红兵合作),《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第30—39页。
《序跋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第103—110页。
《传状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2期,第111—119页。
《碑志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第101—108页。
《哀祭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4期,第116—124页。
《祝祷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5期,第106—114页。
《箴铭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第109—116页。

2010年
《颂赞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1期,第103—111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与沙红兵合作),《文史哲》2010年第2期,第5—16页。
《杂记类文体》(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第105—113页。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第125—129页。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78—192页。
《无名氏的意味——扑朔迷离的〈梅花诗〉》,《中国文化》2010年秋季号第32期,第113—120页。

2011年
《从总集看宋人的古文观念》,王水照、朱刚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中国古代文章学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157—165页。

2012年
《论〈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学与文体观念——以〈文学典〉为中心》,《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第29—39页。
《论“序题”——对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批评形式的定名与考察》,《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第4—12页。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第138—156页。

2013年
《“中国文体学研究”专题主持人语》,《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第4页。
《“文体”与“得体”》,《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1期,第126—130页。
《读〈文体明辨序说〉二书献疑》,《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2期,第125—132页。
《从偈颂到童谣——谈古今文体之关联性》,《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3期,第130—136页。
《文章总集与文体学研究》(与何诗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4期,第121—126页。
《儒家经典中的文体与文体观念》(与何诗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5期,第126—131页。
《浅谈中国古代文体价值谱系》(与何诗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第124—130页。
《学术史识与学术价值观》,《文学遗产》2013年第6期,第146—148页。

2014年
《类书与文体学研究》(与何诗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1期,第117—123页。
《早期字书与文体学》(与何诗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2期,第128—135页。
《王船山观生居题壁联考释》(与赵宏祥合作),《学术研究》2014年第4期,第144—151页。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与何诗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3期,第123—129页。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二)》(与何诗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4期,第119—125页。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三)》(与何诗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5期,第111—117页。
《古代文体学研究漫议》(与何诗海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6期,第116—122页。

2015年
《命篇与命体——兼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发生》(与李冠兰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161—182页。
《〈郡斋读书志〉与文学批评》(与黄静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1—13页。
《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第208—218页。
《〈古文辞类纂〉编纂体例之文体学意义》(与何诗海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147—155页。
《“中国文体学研究”主持人语》,《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第103页。

2016年
《“九能”综释》,《文学遗产》2016年第3期,第116—131页。
《章门师友的文体理论研究》(与刘春现合作),《学术研究》2016年第6期,第145—157页。
《文辞称引与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早期文体观念发生研究》(与李冠兰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66—75页。
《中国早期文字与文体观念》,《文学评论》2016年第6期,第14—24页。
《论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与李冠兰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6期,第101—113页。

2017年
《微信上的万里校书记》,《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第5期,第121—131页。
《释“大兰王”》,《学术研究》2017年第10期,第144—146页。

2018年
《“中国文体学研究”主持人语》,《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15页。
《古歌谣之辨》(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2期,第131—137页。
《从齐梁体到近体诗》(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3期,第117—124页。
《秦汉的职官与文体》(与张润中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33—46页。
《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18年第4期,第39—48页。
《乐府诗的演进与分类》(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4期,第128—135页。
《复杂的“杂文”》(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5期,第121—128页。
《基于汉字特色的离合诗》(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6期,第127—134页。

2019年
《我的杖乡和我的“杖”》,《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4期,第142—145页。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17—28页。
《明清诗文研究七十年》,《文学遗产》2019年第5期,第24—33页。

2020年
《身份的焦虑——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认同与期待》(与沙红兵合作),《复旦学报》2020年第1期,第25—39页。
《岭南诗话与岭南诗学》(与程中山合作),《学术研究》2020年第6期,第143—153页。
《〈选堂气象:饶宗颐研究论集〉序》,《汕头大学学报》2020年第11期,第78—79页。

2021年
《联语》(与刘湘兰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21年第4期,第80—85页。
《一代学人的集体记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1期,第14—18页。
《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中山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第1—14页。

2022年
《〈沧浪诗话〉与宋代理学》,《文学评论》2022年第1期,第59—68页。
《凡解释一体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专栏导语》,《中山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第31—32页。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中国文体学研究三人谈》(与钱志熙、何诗海对谈),《文艺研究》2022年第9期,第102—112页。
《汪汪如万顷之陂——怀念卢叔度先生》,《名作欣赏》2022年第34期,第5—8页。

2023年
《寻找文体的独特逻辑——专栏导语》,《中山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第38—39页。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清华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第39—52页。
《作为批评文体的“读法”》,《华夏文化论坛》2023年第3期,第31—38页。

2024年
《从六经之学到文体之学——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一种集体认同》,《澳门理工学报》2024年第2期,第5—22页。
《经学视野下的诗学系统——〈六艺流别·诗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第101—111页。

2025年
《图谱之学与文学批评》,《文学评论》2025年第1期,第46—51页。

(三)编著

1.主编
《晚明文学思潮研究》(与李光摩合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詹安泰文集》(与彭玉平合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庆祝王运熙八十华诞文集》(与曹旭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与何诗海合编),凤凰出版社2011年4月版
《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
《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与彭玉平合编),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版
《古代文学的文体选择与记忆》(与何诗海合编),凤凰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2011年起,主编丛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与彭玉平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起,主编丛书《中国语言文学文库》(与彭玉平合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2.参编
傅璇琮、蒋寅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8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9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傅璇琮、蒋寅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10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四)文献整理

《胡涂世界》(与卢叔度先生合作整理),花城出版社1986年9月版
《瞎骗奇闻》(与卢叔度先生合作整理),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最近社会龌龊史》(与卢叔度先生合作整理),花城出版社1988年8月版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与卢叔度先生合作整理),花城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车王府曲本选》(主要整理者),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车王府曲本菁华(明清卷)》(主要整理者),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车王府曲本菁华(元明卷)》(第一整理者),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封神演义(绣像全图新注)》(与卢叔度先生合作整理),花城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呻吟语·菜根谭》(与李光摩合作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呻吟语·菜根谭》(与李光摩合作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版
《邱世友先生学术年表》,收入邱世友《水明楼续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六艺流别〉序题》(与史洪权合作辑校),《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2期

(五)收录转载

1.收录
《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黄天骥主编:《王季思从教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16—432页。
《集句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年鉴(1994)》,1995年7月版,第502—504页。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文学遗产》编辑部编:《世纪之交的对话: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86—218页。
《“诗牌谱”研究》,平田昌司主编:《古典学の現在Ⅱ特集:文化的制度としての中国古典》,2001年2月,第126—145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天骥主编:《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学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1年12月版,第313—332页。
《辨体与破体》,罗宗强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528—544页。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章培恒、王靖宇主编:《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15—236页。
《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诗牌谱〉研究》,王宾主编:《语言的向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2月,第194—208页。
《关于唐诗分期的几个问题》,傅璇琮、罗联添主编:《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四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514—518页。
《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何永康、陈书录主编:《首届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68—380页。
《“八脚词”与宋代文章学》,左东岭主编:《2005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8页。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74—385页。
《贺复征与〈文章辨体汇选〉》,罗宗强、陈洪主编:《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85—394页。
《〈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16页。
《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年度国学2006》,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2007年5月版,第284—285页。
《任昉〈文章缘起〉考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50—71页。
《〈西游记〉的三教合一和佛道轩轾》,梅新林主编:《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741—747页。
《〈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卢盛江、张毅、左东岭编:《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6月版,第564—577页。
《〈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翻译出版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ume 4, Number 1(2010).
《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2009》,武汉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321页。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陶东风、张未民主编:《中文文艺论文年度文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283—304页。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蒋斌,田丰主编:《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09、2010、2011年合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第309—314页;第491—495页。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陶东风、张未民主编:《中文文艺论文年度文摘(2012年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298—318页。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12—34页。
《从破体为文看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林有能、叶金宝主编:《审美文化:从形而上研究到范畴拓展》,商务印书馆2015年3月版,第217—227页。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蒋斌、王晓主编:《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12、2013年合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版,第424—430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姚申主编:《学术中国1984—2014·人文学科卷——〈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创刊30周年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第295—307页。
《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节选《论詹安泰在中国文学学术史上的贡献与地位》,蒋斌、王晓主编:《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14年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版,第198—204页。
《〈古文辞类纂〉编纂体例之文体学意义》,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阐释与建构:中国古代文章学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版,第382—395页。
《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文学评论〉六十周年纪念文选》(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第881—902页。
《文字与文体观念》,周兴陆主编:《传承与开拓——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8年12月版,第63—77页。
《命篇与命体——兼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发生》,蒋斌、王晓主编:《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15、2016年合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版,第357—364页。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朱万曙、徐正英编:《深度与超越:当代学者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第510—529页。
《〈帝京景物略〉与竟陵文风》,余来明、陈婧玥选编:《百年竟陵派研究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第129—137页。
《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叶金宝主编:《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17、2018年合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版,第504—515页。
《论〈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学与文体观念——以〈文学典〉为中心》,王京州、周生杰主编:《采玉群山——类书与文学关系论集》,广陵书社2021年12月版,第259—290页。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学术研究》杂志社编:《〈学术研究〉60年论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版,第521—525页。
《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谷鹏飞主编:《中国文学研究文摘》(2022年总第2辑),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版,第123—129页。
《岭南诗话与岭南诗学》,刘庆华主编《广府文化研究论丛》(叁),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岭南诗话与岭南诗学》,叶金宝主编:《传统文学的境界》,商务印书馆2024年6月版,第31—55页。

2.转载
(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关于唐诗分期的几个问题》,《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11期,第93—97页。
《中国古代文体风格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第283—291页。
《集句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第50—58页。
《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1期,第286—295页。
《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1期,第15—24页。
《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第294—303页。
《论张大复的散文小品》,《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8期,第173—179页。
《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163—173页。
《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史上的贡献》,《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247—256页。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2期,第78—93页。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73—85页。
《论宋代檃括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2期,第44—53页。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第24—33页。
《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148—157页。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9期,第42—51页。
《“五四”与晚明——20世纪关于“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1期,第84—104页。
《八股四题》,《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107—116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4—13页。
《〈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8期,第42—51页。
《“八脚词”与宋代文章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1期,第98—101页。
《简谈文学史史料的发掘和处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第16—19页。
《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160—162页。
《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4—9页。
《〈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第171—178页。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学思想》,《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1期,第165—172页。
《明代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第168—175页。
《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164—177页。
《明代文章总集与文体学——以〈文章辨体〉等三部总集为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118—126页。
《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第76—87页。
《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想象——超越“前理解”与“还原历史”的二元对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3—14页。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17—21页。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第3—15页。
《从偈颂到童谣——谈古今文体之关联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8期,第14—17页。
《王船山观生居题壁联考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8期,第128—134页。
《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第3—13页。
《文辞称引与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早期文体观念发生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10期,第168—177页。
《中国早期文字与文体观念》,《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3期,第5—15页。
《论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5期,第5—17页。
《释“大兰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36—38页。
《秦汉的职官与文体》,《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0期,第33—45页。
《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1期,第5—14页。
《明清诗文研究七十年》,《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12期,第34—43页。
《身份的焦虑——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认同与期待》,《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4期,第5—21页。
《岭南诗话与岭南诗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0期,第131—141页。
《〈沧浪诗话〉与宋代理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4期,第144—151页。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中国文体学研究三人谈》,《文艺理论》2023年3期,第107—115页。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3年11期,第17—30页。
《从六经之学到文体之学——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一种集体认同》,《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4年8期,第5—21页。
《图谱之学与文学批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5年3期,第5—15页。

(2)《新华文摘》
《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历史发展》,《新华文摘》1991年第2期,第119—123页。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展望》,《新华文摘》2005年21期,第89—90页。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新华文摘》2013年06期,第93—97页。
《身份的焦虑: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认同与期待》,《新华文摘》2020年10期,第100—104页。

(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秦汉的职官与文体》,《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第57—58页。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12期,第57—58页。
《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5期,第16—17页。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第57—58页。

(4)《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9期,第51—53页。
《从六经之学到文体之学——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一种集体认同》,《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9期,第49—51页。

(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论宋代檃括词》,《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0年第5期,第91—98页。
《论八股文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1年第1期,第89页。
《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1期,第77—79页。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学思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第94—96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第92—94页。
《文辞称引与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早期文体观念发生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5期,第89—90页。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5期,第192—193页。
《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认同与期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2期,第87—89页。
《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3期,第85—86页。
《〈沧浪诗话〉与宋代理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3期,第91—92页。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5期,第92—94页。
《从六经之学到文体之学——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一种集体认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6期,第67—69页。

三、序跋

《〈呻吟语 菜根谈〉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
《神游冥想理解同情——〈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序》,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7月版,另刊于《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詹安泰文集〉前言》《〈詹安泰文集〉后记》,詹安泰:《詹安泰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序言》,蒋述卓等著:《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另刊于《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水云轩集〉序》,张海鸥:《水云轩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粤雅〉创刊序》,中山大学文体学研究中心主办:《粤雅》,2006年11月版
《〈明代前中期诗学辨体理论研究〉序》,邓新跃:《明代前中期诗学辨体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版
《〈皮陆研究〉序》,李福标:《皮陆研究》,岳麓书社2007年7月版
《〈岭南三大家研究〉序》,王富鹏:《岭南三大家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詹安泰全集〉前言》,詹安泰:《詹安泰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海虞二冯研究〉序》,陈望南:《海虞二冯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后记》,吴承学主编:《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
《〈大学的观念与实践〉引》,黄达人:《大学的观念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11年6月版
《〈古典诗歌学问化研究〉序》,魏中林:《古典诗歌学问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易堂九子研究〉序》,马将伟:《易堂九子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版
《〈中国类书的文学观念〉序》,张澜:《中国类书的文学观念》,九州出版社2013年7月版
《〈水云轩诗词〉序》,张海鸥:《水云轩诗词》,花城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序》,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中华书局2015年4月版
《〈红楼叠影:中山大学近代建筑群的人文解读〉序》,吕雅璐:《红楼叠影:中山大学近代建筑群的人文解读》,商务印书馆2016年12月版
《〈近代戏曲与文学论衡〉序》,左鹏军:《近代戏曲与文学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2月版
《转益多师,胜于定于一尊》,李晓红:《中国古代诗歌文体史料集释》,《中华读书报》2020年11月24日
《中国题画诗研究完备而系统的学术专著》,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配图新著》,东北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
《“考之以制度”的春秋文体学研究》,韩高年:《礼乐制度变迁与春秋文体演变研究》2021年4月版
《明清之际岭南的雄奇诗风是怎么铸成的?》,李婵娟:《明清之际岭南诗坛》,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古代潮州文学史〉序》,翁奕波、翁筱曼:《古代潮州文学史》,汕头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杨阿敏:《学海沧桑:古典文学名家访谈录》,2023年9月版
《边缘的意义》,余意:《岭南词话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版,另刊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跨越文学史与学术史的鸿沟》,李青果:《沈从文的双城记:从文学边城到学术边城》中华书局2024年10月版

四、书评 

《征实求是的科学精神——〈文心雕龙探索〉读后》(署名吴观澜),《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
《读吴国钦校注〈关汉卿全集〉》(署名吴观澜),《汕头大学学报》1989年第7期
《整体性地把握文学批评发展的轨迹》,《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
《汉赋:唯美文学之潮》(署名:吴观澜),《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与彭玉平合作),《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收入施岳群、周斌主编:《与历史同行——复旦大学(1978—1998)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钩沉拾遗 探源溯流》,《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向文化主题的目标逼近——评〈中国文学主题学·母题与心态史丛论〉》,《长白论丛》1996年第6期
《从传统形态诗文评到现代形态批评史》(与彭玉平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编《“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审古今之变 立一家之言——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读后》,《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还原历史语境 接近历史真相》,《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版,2003年8月5日
《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扎实可靠的基础工程——读〈历代文话〉》,《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2月1日
《黄宗羲的异代知音——读黄灵庚〈明文海〉整理本》,《中华读书报》2023年6月29日
《追求有灵气有思想的学术》(《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跋),《南方都市报·南都文化》2024年9月13日
《百年中文,斯文在兹》(《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百年论文选》序言),《南方都市报·南都文化》2024年10月13日
《蕴藏在古代文体里的文化基因》,《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5日

 

五、学术随笔

《黄海章教授谈治学》(署名:承学),《学术研究》1986年第4期 
《冰壶秋月——忆黄海章师》,《羊城晚报》1989年10月23日
《重视友情而不唯关系》,《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我的研究工作随想》,《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永远的文化母乳》,《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1期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
《学术的尊严与快乐》,《博览群书》2006年第11期
《警惕“数据库体”论文泛滥》,《社会科学报》2007年11月22日
《学术大师与伟大时代》,《云梦学刊》2008年第4期
《一代学人的雪泥鸿迹》,《南方周末》2012年1月12日
《数字化平台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带来新机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2日,
《温润的光辉——缅怀恩师王运熙先生》,《东方早报》2014年2月14日,收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编:《仰止集——王运熙先生逝世周年纪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似是故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编:《〈文学遗产〉六十年纪念文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
《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追忆傅璇琮先生》,《南方周末》2017年1月5日,收入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傅璇琮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2017年3月版
《康乐园:学识的殿堂 灵魂的居所》,《羊城晚报》2016年5月8日
《人中难得九方皋》,《〈文学评论〉六十周年纪念文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版
《微信上的万里校书记》,《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第5期
《致新一代学人》,《南方周末》2017年11月9日
《求学途中的路标》,《南方周末》,2018年5月24日
《长江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长江学者的荣誉与责任》,《南方周末》2018年12月6日
《我的杖乡和我的杖》,《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4期
《“选堂气象”:呼唤新时代的学术通人》,《羊城晚报》2019年4月28日,收入赵松元主编:《饶学研究》(第四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
《“念中文的,就要像梅花一样高洁”——追忆邱世友师》,《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第1期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羊城晚报》2020年10月18日
《〈选堂气象:饶宗颐研究论集〉序》,《汕头大学学报》2020年第11期
《此后缄书无处寄》,《羊城晚报·花地》2021年8月4日
《学术研究的几个关键词》,柳宏主编:《文本与视野:长江学者谈读书与治学》,凤凰出版社2021年8月版
《〈古代潮州文学史〉序》,《南方都市报》2021年12月5日
《明清之际岭南的雄奇诗风是怎样铸成的?》,《羊城晚报》2021年12月12日
《潮州文学的历史风貌》,《潮州日报》2021年12月14日
《书比人长寿》《羊城晚报·花地》2022年7月19日
《“你鼓舞了我!”——重读程千帆先生的评语》,《羊城晚报·花地》2022年10月16日
《汪汪如万顷之陂——怀念卢叔度先生》,《名作欣赏》2022年第12期
《王水照先生与中国文章学》,《南方周末》2023年4月9日
《穿越时光的追忆》,《广东艺术》2023年第1期(总第174期),收入《戏曲史家王季思》,文汇出版社2023年9月版
《文学批评视野中的古文凡例》,《中华读书报》2023年10月25日
《马岗顶上故人来》,《羊城晚报·花地》2023年12月12日
《早期文体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光明日报》2024年6月3日
《写本学门外乱弹》,《南方周末》2024年8月19日
《第一件好事还是教书》,《羊城晚报·花地》2024年9月5日
《百年中文,斯文在兹》,《南方都市报》2024年10月13日
《“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漫谈中国文体学研究》,《羊城晚报·文史哲》2025年1月10日
《我人生中获利最大的一次“投资”》,《羊城晚报·花地》2025年4月13日

 

六、访谈

《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光明日报》2009年6月22日
《学者要有传世意识与文化责任感》,《南方都市报》2013年12月12日
《从容一些走得更远》,《中山大学报》2016年3月31日
《古代诗文寄寓着人的整个生命》,中国孔子基金会:《儒风大家》2016年第3期
《吴承学谈枕边书》,《中华读书报》2021年1月6日
《吴承学:学术“无望其速成”》,《南方都市报》2021年6月6日
《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5日
《学者访谈:古老又年轻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访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25年1月14日

 

七、科研项目

1993年,国家教委“八五”社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形态学研究”。
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社科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
2002年,教育部“十五”社科项目“陈眉公与晚明文风与士风”。
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理念”。
2006年,美国岭南基金会项目“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实践”。
2006年,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史料集释”。
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
2021年,《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2023年,《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增订本)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八、获奖情况

(一)综合类
1992年,获中山大学“优秀导师”先进个人奖。
1995年,获“广东中华文化基金奖章”。
1998年,获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工作者”奖。
1999年,获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被授予首届“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称号,并获“桐山奖励金”奖励。
200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三批“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2008年,获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被聘为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2017年,主持的“中华诗教当代传承与创新”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201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全国高等文科学报研究会)。
201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
2024年,获2024花地文学榜“年度花地精品”。
2025年,“中国古代文体学”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理论”,为文学类唯一入选的原创性理论。

(二)学术类
1.论著:
2005年,《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6年,《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0年,《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3年,《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获2010-2011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3年,《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2015年,《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2020年,《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2021年,《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获第五届“思勉原创奖”。

2.论文:
1994年,《历史的观念——中国古代文学史观初探》(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1995年,《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1997年,《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原载《文学评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1990年至1996年优秀论文奖”。
1998年,《晚明习气与晚明心态》(原载《文学遗产》)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1997年优秀论文提名奖”。
1998年,《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1999年,《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学术史上的贡献》(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1999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获“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0年,《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原载《文学遗产》)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
2000年,《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原载《文学遗产》)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1998年至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1年,《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原载《文学遗产》)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
2002年,《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
2003年,《汉魏六朝挽歌考论》(原载《文学评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
2003年,《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史上的贡献》(原载《文学评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1997年至2003年优秀论文奖”。
2007年,《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1年,《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3年,《“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2017年,《命篇与命体——兼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发生》(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获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24年,《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原载《清华大学学报》)获第六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
(以上统计至2025年4月,王路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