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资料学:历史、理论与方法”高端学术讲坛(第一季)第四讲——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发布人:jiangrt 阅读次数:569
活动时间
-

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教研室、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共同举办“民俗资料学:历史、理论与方法”高端学术讲坛,邀请国内民俗文献、民俗文物和民俗学史等研究领域的专家介绍他们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探讨民俗资料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 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主讲人:王加华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民俗研究》副主编、《节日研究》主编

与谈人:龙圣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主持人:王霄冰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时间:2021年12月22日(周三)14:00—16:30

地点: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中文堂912

腾讯会议ID:891 580 543 (敬请提前15分钟进入会议室)

 

内容提要

 

传统中国以农为本,在长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与农事活动相关的农耕图像。每一种、每一套、每一幅农耕图像都有其特定的创作动机、赞助人、创作者、时空背景、艺术风格、传播路径、功能用途、社会反响等,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语境。这些农耕图像不可避免会与其周围的人、社会、国家、文化等紧密“勾连”,故每一套、每一幅图像也就如同一面“镜子”,能“折射”和“映现”其周围的人、社会、国家以及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社会教化、政治运作等,由此也就具有了以之为切入点来研究传统中国社会各个面向的可能性。目前有关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研究还存在多方面的误区与不足,要深入开展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必须要加强历史学、图像学、艺术学、农史学等多学科的合作,在广泛的图像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对图像的起源发展、艺术风格、创作与传播“语境”、背后内涵与价值等做深入探讨与分析,而其最终旨归则在于加深对传统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知。

 

专家简介

 

王加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研究》副主编、《节日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史、图像史学、区域民俗学等,在《文史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被结构的时间》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多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龙圣,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培养人选,研究方向为社会史、民俗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多项,著有《从祖先记忆到地方传说:湘西白帝天王叙事的形成与变迁》《新加坡茶商公会史略》等书,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社会》《文献》《史学集刊》《宗教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