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资料学:历史、理论与方法”高端学术讲坛(第一季)第二讲——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

发布人:jiangrt
活动时间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教研室、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共同举办“民俗资料学:历史、理论与方法”高端学术讲坛,邀请国内民俗文献、民俗文物和民俗学史等研究领域的专家介绍他们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探讨民俗资料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讲 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

 

主讲人:邓启耀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与谈人:刘志伟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王霄冰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时间:2021年12月8日(周三)14:00—16:30

地点: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中文堂912

腾讯会议ID:707 902 761 (敬请提前15分钟进入会议室)

 

内容提要

        文字文本和口述文本一直是民俗资料学中较为重视的文献资料。但还有一类值得注意,那就是非文字形式的民俗资料,它们不仅包括雕刻、绘画、音乐、舞蹈等,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活动(如节日、仪式等)、身体姿势(如手印等)。民俗研究中的文字文本、口述文本和非文字形式资料在民俗现场往往是一个有机互补的整体,具有层次丰富的互文性特征。

 

专家简介

        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专家。学术研究兴趣为视觉人类学和民俗学,部分人类学纪录片作品被邀参加国际交流,策展多个视觉文化艺术展;出版《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中国巫蛊考察》《我看与他观:在镜像自我与他性间探问》《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等,曾参与“85”美术新潮活动,为西南艺术群体发起人之一。爱走野路,曾任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户籍赋税制度研究》《梁方仲文集》《张声和家族文书》《读书不肯为人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本科生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集》等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