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讲座第90期:大萧条与文学书写——以茅盾与鲁迅为例(刘春勇)
【讲座内容】通过研究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可以让我们展开一个世界性话题的讨论,从中既可以瞥见大萧条的世界性影响,也可以由此管窥时代转换的步伐。同时也可以引出大萧条当时的中国各界思想的交锋,以及中国后来道路的选择及其价值重估等话题。当然,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身处大萧条中心的上海的鲁迅为何会缺席当时的江南书写,而没有能写出类似于辛亥革命之后的“鲁镇”的作品。讲座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前人是如何从经济学与大萧条的角度研究茅盾1930年代的江南书写;2、为什么要谈论大萧条;3、什么是大萧条及大萧条在中国的显现;4、茅盾的江南大萧条书写;5、茅盾江南大萧条书写所选取的角度及其指向性;6、如何看待茅盾江南书写的意识形态性;7、鲁迅对大萧条的反应及大萧条对鲁迅生活的影响;8、鲁迅为何缺席这场大萧条的江南书写。
【嘉宾介绍】刘春勇,湖北黄冈人,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2005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起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现为人文学院)至今,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学术领域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思想史、鲁迅研究及东亚思想研究等。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有《多疑鲁迅——鲁迅世界中主体生成困境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文章在兹——非文学的文学家鲁迅及其转变》(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非文学论——鲁迅与后鲁迅时代的文学及其未来》(人民出版社即出),《鲁迅入门二十三讲》(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9),合著《70后鲁迅研究学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9月版)、《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等,主编有《世界鲁迅与鲁迅世界——媒介、翻译与现代性书写》(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016一般项目“鲁迅与中国传统‘文章’的创造性转化研究”,教育部2015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鲁迅文章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全媒体时代的文艺形态研究”子课题“文学形态变化的趋势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