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在珠海校区开展“读书报告“专题指导讲座

发布人:中国语言文学系
827日上午,中文系在珠海校区教学楼B311课室举办了读书报告会专题指导讲座,董上德教授莅临指导,中文系辅导员柳翠嫦老师及本科二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讲座。
董上德教授的讲座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写读书报告的前提是读什么书”。对于这个问题,董老师以四位著名作家的读书经历和心得为例,展现了读书方法的不同维度。他强调读书可以像谈一场一见钟情的恋爱,选一些跟自己兴趣、气质吻合的读书来读;同时也要忘记读书人的身份,不要把读书看得太隆重,要“随时随地地读书”;他还强调,经典是值得多次阅读的,“与其读一百本好书,不如将五十本书重读一遍”,希望学生们重读那些读过的好书。
二是读书报告的性质。这个问题是针对中文系学生对八篇读书报告的误解而提出的。董老师认为,中文系要求本科生二年级写的是的八篇“读书报告”,而不是八篇“书评”。读书报告的基本性质是“为自己而写的读书备忘录”,中国文人自古便有写“读书备忘录”的传统,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钱锺书的《管锥编》等,其学术价值根本不亚于专业论著。因此,他建议学生们放下对二年级八篇“读书报告”的恐惧,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写书中的要点、自己的读书感受、发现乃至自己的困惑,要用精准的语言表达独到的领悟。
三是读书报告与书评的联系和区别。董老师说,“读书报告”是读书备忘录,而书评则是随着报刊的流行而出现的,书评家们非常重视书评的“新闻性”,也就是要分析一本书所具有的能够拓展学科疆域的创见。写书评的人需要对所评的书以及书涉及的领域有充分的了解,与“读书报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四是读书报告的选题策略。董老师认为二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人格养成、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将来从事的研究的书作为读书篇目。总之,所选之书应有利于学生自我的设定。
五是读书报告的文体问题。在董老师看来,读书报告没有固定的文体格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灵活安排文体。
董老师的演讲结束后,讲座进入师生互动环节。就读书报告的写作问题,二年级学生向董老师提出了一些实际的疑问,董老师一一作出热情的回答。最后董老师强调,消除学生对读书报告的误解,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写作八篇“读书报告”的要求。他希望学生们充分享受阅读,并期待看到学生们独到的感悟、见解以及严谨的思考。
 

  

中文系在珠海校区开展“读书报告“专题指导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