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举办留学生文化体验一日游活动
2018年4月1日,春光明媚,绿荫浓浓,在这一年中的美好时节,中文系留学生和兼职辅导员一行7人,从广州乘车前往佛山,开展了岭南文化民俗考察活动,以帮助留学生们快速适应新环境,增进留学生们的相互交流,并深入了解岭南文化。
同学们在南风古灶合影
一大早,大家就按时来到了指定地点乘车,顺利出发,从广州前往佛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留学生们进行了自我介绍,看着车窗外的美景,开始谈到自己对岭南文化的认识,在司机导游的引导下,大家谈到了广东三大文化、四大民系的划分,留学生们积极回答,好奇地追问这三大文化和四大民系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区分呢?还谈到了近现代出生在广东省的英雄将相和商届精英。
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同学们兴致渐浓,期待着进一步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上午10点半左右,考察小组来到了佛山市著名景点——南风古灶。同学们首先来到了标志性建筑龙窑附近,龙窑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原来,龙窑的灶口正对南方,且灶尾榕荫,每至夏凉风习习,故曰"南风灶"。龙窑身长234.4米,内长30.87米,犹如一条龙,故当地居民称之为“龙窑”。然而同学们看到的只是窑尾,那么窑头在哪里呢?在龙窑旁边还堆砌着一些年代久远的烧制成品,留学生们不禁感叹道,这就是五百年前的物品啊!
感受了五百年前的龙窑,留学生们进入厅堂观看了电动拉坯制陶表演,制陶艺人技术卓绝,陶土在他手里特别“听话”,不一会儿,一团陶土就成为了陶器,师傅还能不断变换陶器的类型。看完制陶表演,同学们继续进入明清建筑群参观,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岭南传统的满洲窗、趟栊门,水磨青砖,留学生们驻足观赏,跟导游学着“趟栊门”白话读法,体会到岭南传统手工艺的精巧智慧。
烧陶艺人表演
趟栊门
再向景区里面的小径延伸,同学们来到了古灶神榕。听完导游的讲解,才恍然大悟,原来被这郁郁葱葱的榕树根部覆盖的就是龙窑的窑尾。古灶神榕已经有500年的历史,根部结结实实地覆盖在窑尾的壁砖上,据说烧制陶器时,窑尾墙壁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摄氏度,在这样高温的环境中,这颗榕树还能生长地如此郁郁葱葱,真是当之不愧的“古灶神榕”了。
接着,留学生们来到公仔街,亲自体验了一把电动拉坯制陶。留学生们人手一份,在师傅的指引下,开始上手打造陶器的形状。同学们十分投入,电动拉坯机飞速旋转,同学们稳定地控制着手上的陶土,保持恒定的力度,手中的陶器形状逐渐固定。同时,同学们也体会到了制陶艺术的艰辛,因为电动拉坯机飞速旋转,会产生离心力,一旦放入更多的水,陶土和底盘之间就会变得光滑,陶土无法固定,就会飞离拉坯机,前功尽弃。所以,此项技艺,考验的是耐心和定力。
结束了南风古灶的游览,下午,同学们来到本次文化考察的第二站——佛山祖庙。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佛山是中国两位武术大师叶问、黄飞鸿的出生地,叶问堂和黄飞鸿纪念馆就在佛山祖庙内。刚进入佛山祖庙,留学生们就被叶问堂吸引了,留学生中来自吉尔吉斯的文静同学是叶问先生的忠实粉丝,几乎看完了关于叶问先生的所有电影。在导游的指引下,留学生们对叶问堂进行了参观,观摩了叶问先生生前的照片,深入了解了叶问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留学生们流连忘返,纷纷在“一代宗师”的塑像前留影,记录与叶问先生的邂逅。
出行小组在佛山祖庙合影
同学们认真听导游讲解
粤剧表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午三点半,期待已久的祖庙表演正式开始了,留学生们坐在观众席的前排,在歌曲《中国功夫》的伴奏下,开始近距离观摩武术艺人的表演,南拳北腿、锄头功、棍法,艺人们身怀绝技,飞动的身影犹如惊鸿一瞥,引来阵阵掌声。来到“中国狮王”黄飞鸿的故乡,哪能不看舞狮表演?武术表演过后,两只活灵活现的大狮子便闪亮登场了,先是绕场一周,和观众席的人们问候,之后开始了斗狮表演,留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投入到了这场精妙绝伦的传统民俗表演中。终于,同学们迎来了祖庙表演的压轴节目——狮子踩梅花桩。两位舞狮表演艺人身披“狮子”霞帔,先在梅花桩前摩拳擦掌,然后一跃而上,一同登上了第一级梅花桩,之后便在十几根两米多高,参差不齐的梅花桩上飞动跳跃,动作时快时慢,一会儿飞跃,一会儿摸索着向前,将既勇敢又笨重的大狮子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留学生们谈到,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春节等节日也会有舞狮表演,但与中国的表演也存在不同点。
看完了祖庙表演,同学们意犹未尽。此时已是下午五点,乘车返回学校的时间到了。留学生们谈到在此次佛山一日文化考察活动中收获颇丰,亲身感受到了传统岭南文化的魅力,对自己目前生活的地方有了更多的了解,又一次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在游玩的过程中,留学生们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乐趣浓浓。
拟稿:郭金晶
拍摄:郭金晶 梁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