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10月30日,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如期举行。开幕式在中文堂206讲学厅举行。

▲参会人员合影
开幕式由中文系副系主任范常喜教授主持。范教授表示,在百年校庆和百年系庆之际,本届论坛隆重举行。入选此次论坛的40位同学,其论文从两百余篇论文中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得到了评审小组的高度认可。在此,希望同学们尽情享受这次学术盛宴,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提升自我。
▲副系主任范常喜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山大学中文系拥有悠久历史与淳朴学风。此次博士生学术论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交流与切磋契机。同时,他鼓励同学们在批评中探寻问题,于研讨中提升格调,秉持“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严谨态度,将论文打磨得精准且富有分寸。

▲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致辞
程相占教授立足当下博士生培养的困境,为同学们明确了成为合格博士生的标准,即真心的喜欢、科学的方法以及合理的计划。程教授衷心希望各位同学能够顺利毕业,并且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程相占教授致辞
论坛共设有4个分组,与会的39位在读博士生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与会论文涉及9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俗学。
论坛期间,参会博士生就自己的论文进行10-15分钟的陈述,随后由专家进行点评,论文作者作出回应,会议氛围精彩热烈。


▲论坛第一组(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参会博士生与点评专家合影



▲论坛第二组(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参会博士生与点评专家合影



▲论坛第三组(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参会现场


▲论坛第四组(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俗学方向)参会博士生与点评专家合影
10月31日,本次论坛闭幕式在中文堂206讲学厅举行。闭幕式上,廖可斌教授进行了致辞。廖教授引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指出本次论坛充分展现出开放性的特质,不同学校、学科和学风的交流具有意义,同学们选题体现了当代治学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廖教授同时也希望大家未来有更宏阔的整体性视野,使学术之路愈加宽广。

▲湖南大学廖可斌教授致辞
博士生代表黄亚菲、唐媛媛分别发表了感言。重庆大学的黄亚菲同学表示对本次论坛的最大感受是“真诚和直白”,老师们有着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涵养,既亲切温和,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帮助同学们更明晰未来的学术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的唐媛媛同学认为这次学习机会非常宝贵,老师们对论文选题的厘定、行文结构的布局、如何将研究对象引向深入等问题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并表示以文会友的方式也有助于同代人一起成长。

▲重庆大学博士生黄亚菲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唐媛媛发言
在自由发表感言环节,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并提出了建议,范常喜教授对同学们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一一做出回应,希望大家能利用学术平台更好地实现自身成长,也希望中山大学给同学们的学术生涯留下美好的印象。

▲自由发表感言环节
经过评委老师的现场商定,共评选出优秀论文8篇。至此,第十一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撰稿:古广政、梁晓彤、周唯
拍摄:邓冬贵、董明乐、古广政、梁晓彤、罗涵诣、张奡、张中锐、周唯
附:第十一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按作者姓名拼音排序)
作者 | 学校 | 论文题目 |
白新宇 | 北京师范大学 | 周作人留日时期文学观念的内在理路与容受资源——以周作人阅读史为线索 |
陈嘉乐 | 南京大学 | 赣南客家方言“领格”的类型、分布及来源 |
冯浩 | 中山大学 | 明清“七律最难”论辨及其诗学内蕴 |
李国帅 | 山东大学 | 金泽本《春秋经传集解》所附《经典释文》考论 |
涂亮 | 南京大学 | 文本的异变:论文天祥《集杜诗》的早期生成与流传 |
肖海华 | 香港中文大学 | 据出土文献说“毋乃” |
张翼 | 北京大学 | “李何之争”与明中叶文章学发展的内在进路 |
周书阳 | 南京大学 | 中国现代诗学中“格律”的名实之辨——从新月派诗人的分歧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