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肠粉皮 包罗万千义——记中文系国际生文化考察之旅
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际生对中国形象的感知和认同,促进彼此间交流,12月9日,在中山大学国际汉语中心颜湘茹副教授、丛珊副教授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中文系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联合2021级汉语言专业国际生开展文化考察活动。活动主题为“一张肠粉皮,包罗万千义”。
本次考察活动主要包括“寻味——探寻肠粉的前世今生”、“知味——非遗肠粉知识竞赛”、“体味——西关肠粉制作、品尝”、“采味——探访广式非遗肠粉”、“谈味——美食文化沙龙”五个环节,同时穿插知识竞答、各国美食文化分享等趣味游戏,让留学生在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并重的体验中,探寻岭南特色肠粉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羊城的饮食文化魅力。

当天上午,同学们首先来到了“华辉肠粉博物馆”,在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后,了解了肠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留学生们还分小组开展了知识竞答,进一步巩固了肠粉的类别、制作工艺、使用工具等各方面的知识。

随后便进入热火朝天的肠粉制作环节,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每位同学亲历亲为,分别制作了一份猪肉肠粉和一份鸡蛋肠粉,对肠粉的制作工艺有了更为切实的体验。当品尝到自己亲手做的美味时,大家都感觉新奇又满足。






下午,实践团走进荔银肠粉北京路总店,采访了荔湾区广式肠粉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何耀明老先生以及附近肠粉店的食客、路人。

在传承人采访中,留学生们根据拿到的提示卡,围绕西关肠粉的知识、非遗传承人的背景知识、传承人的工作日常和感受、非遗肠粉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几大主题自行构思采访问题,与传承人深入对话,进一步了解肠粉创业者、传承者视角下肠粉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在对食客、路人的采访中,留学生们走上街头,围绕肠粉饮食习惯、广式肠粉特点、与肠粉的故事几大主题对本地食客、外省及外国游客进行了采访,了解到肠粉在本地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精神及其在外省、外国游客心中的象征意义。


活动接近尾声,实践团回到中文堂开展了一场美食文化沙龙。留学生分组上台对此次活动的收获进行总结,分享了在博物馆介绍、肠粉制作及采访中所发现的、肠粉背后的文化内涵,即肠粉背后所包含的广东人的创新精神、包容精神、乡土精神及务实开放精神。


最后,留学生们还介绍、分享了各自国家标志性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庸》有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小小肠粉也包罗着千万种涵义。作为岭南特色的非遗传统美食之一,肠粉不仅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其变化发展体现着岭南饮食文化的流变和创新,它的制作技艺也表现出早期民间劳动人民的精巧与智慧。同时,它作为岭南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食,承载了一方水土的乡土情怀,是了解岭南独特饮食文化的一隅。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国际留学生了解了肠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切身体会肠粉中蕴含的岭南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在动手实践中近距离感受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智慧。同时,活动也为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提供了一次文化分享的契机,让中外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不同饮食文化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