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采访1997级校友侯小军

发布人:郑飞

一、校友基本信息

 

 

 

       侯小军,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级校友,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南方新闻网党委书记、总裁。

 

二、采访者基本信息

 

 

       姓名:吴可钒、杨红彬、周芮夷

       所属队伍:中山大学中文系1队

       年级:2021级

       院系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采访时间及地点:2023年9月9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采访人:杨红彬、周芮夷

       录制及摄影:吴可钒

三、采访记录

       声声传情,生生不息,今年既是中山大学建校99周年,也是中文系建系99周年。在百年华诞前夕,我们很荣幸能来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聆听侯小军师兄与母校、学院的故事。

 

       Q1:师兄能和我们分享下您在中大中文系学习期间和母校,和导师之间印象深刻的回忆吗?

 

       我是1997-2000年在中大中文系读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工作,经常回学校。关于印象深刻的回忆,我举三个:

       第一个是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我每次经过这里,都会提醒自己,在这五个偏正结构的词组里,“博、审、慎、明、笃”五个字,比后面五个字更重要。“学、问、思、辨、行”,人人都可以做到。但做到把十个字连起来,则是更高层次的践行。这才是中大校训启迪我们中大学生的真谛。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第二个是中大中文系图书馆。我读书时,中文系还在文科楼。我经常去图书馆查资料、借书,很喜欢看书后面的借书卡。卡上记录着许多老师、师兄、师姐借阅的时间、名字,包括退休甚至已故老师的名字。一张张借书卡,展现的是中文系的师生传承。我把这些普通的卡片看作中文系历史的另一种呈现。其中有一本书,第一个借阅的是陆一帆老师,第二个是潘智彪老师,第三个是我。陆老师是潘老师的硕士生导师,潘老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这个记忆我特别深刻。

       第三个是我的导师潘智彪老师。我一位同门同学这样形容我和潘老师的关系:他和潘老师是师生关系,我和潘老师是“师生+父子”关系,可见我们的亲密程度。潘老师是一位心胸开阔、大开大合的导师。在学术上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喜剧心理学。我的专业是文艺学美学,但他鼓励我们同学拓展学习领域,跳开本专业,广泛涉猎。当年我有些忐忑地提出,想选修邱世友老师的古代文学批评课。潘老师不仅当场支持,还经常监督我是否好好上邱老师的课,以至于我上邱老师的课,特别认真,生怕被潘老师批评。

 

 

       Q2:您觉得在中大中文系的学习经历对您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什么帮助吗?

 

       帮助很大。我现在在新闻媒体工作。这个行业需要宽泛的知识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中大中文系的教育恰恰具备这两方面的专长。中文系教的是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这正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都说文史哲不分家,我觉得更多的是对中文系而言的。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学习文学理论、研究汉语和古文字,都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些都需严谨的逻辑思维,才能深入进去。

       在职业规划上,其实我并没有什么规划。毕业前,我在南方报业集团实习,读研三时,自然而然地就参加了集团招聘,成为一名记者。后面的一些职业转变,不好说是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我觉得更多是时与势决定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大中文系的教育,让我职业转变、岗位变化很有自信心。没有中大中文系的学习经历,我不敢说会有那么深的底气,在每次工作变动中都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感谢中大,感谢中文系,感谢我的导师,感谢我受教过的每一位老师、师兄师姐和同学们。

 

       Q3:在中文系的日常学习中,我们应如何挖掘自己的就业潜力以及兴趣方向呢?

 

       我读书的年代,就业压力没这么大。我记得我们中文第97级硕士生,只有16人,3个同学出国留学,4个同学留校读博,只剩9个同学找工作,各个单位是抢着要的。所以,说到挖掘就业潜力和兴趣方向,好像我们那时候并不需要刻意挖掘,我们所想的就是多读书,积累学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俗话说,中文系学生是“万金油”,虽说这是调侃,但也说明中文系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有了扎实的基础,就会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适应多种就业岗位。我个人认为,中文系教会我们的是打牢自身基础,增强终身学习能力。在就业中,完全地学以致用,岗位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这样的情况是不多的。所学非完全所用,专业完全不对口,才是普遍现象。比如我有一位同事,是中大化学系毕业,但在采编工作上也非常优秀。中文系教会我们扎实的基础功底、扎实的终身学习能力,这是一生受用的知识资本,是比专业所学更重要的成长资本。

 

       Q4:一直以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都是中大中文人的精神信仰,这一信念伴随无数校友从校园走入社会。您认为作为高校学子或媒体从业者,要如何理解、贯彻这一理念呢?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中文系毕业的媒体人而言,确实是一生的座右铭。从我个人角度讲,这得益于中文系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大中文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院教育的家园。比如,珠三角是全国市场经济大潮的最前沿,校园外熙熙攘攘、喧嚣涌动,与校园内对人文理想、人文情怀的追求,对比鲜明。中文系有许多老师,坚守在象牙塔,对人文精神高地进行自我追寻,为我们能够远离尘嚣、反抗庸俗化的“务实主义”,树立了标杆,是始终激励我们坚守自我内心的力量源泉。我从中受教深厚、受益良多,对我在工作的行事风格、工作原则,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工作23年来,我始终牢记这一点,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我都坚守这一点,做正确的事,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就算有时候被误解,我也继续做好个人的坚守。我坚信,中大中文系是能够引领社会的。我要保持内心的坚守不变,不被流俗影响。坚守社会良心,是中大中文系学生的天职。

 

       Q5:在各种新形式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您认为传统报业的时代责任感是什么?传统报业又应该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呢?

 

       现在已经不存在新媒体与传统报业的区别,因为传统报业早就新媒体化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但是,与单纯的新媒体相比,传统报业具有自身的先天优势——权威性、公信力,这决定了传统报业的传统平台和新媒体平台,是众声喧哗舆论场上的定盘星、压舱石。传统报业的时代责任感没有改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商业媒体无法比拟的。

       在适应时代需求上,作为舆论场的主力军,我们要进入主战场,也就是网络舆论场。在网络舆论场主导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是传统报业当仁不让的责任。我所在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了南方+客户端、粤学习客户端、N视频客户端,已经成为在全省甚至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移动平台。尤其是南方+客户端,已经是广东宣传第一端、粤港澳大湾区宣传第一端,成为全国兄弟省市学习的移动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早已经从传统报业变成了新型主流媒体。

 

 

       Q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最集中的交汇点,您能从媒体行业从事者的角度为中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一些思路吗?

 

       这个问题太大了。作为非教育行业的人,我实在不敢冒昧。从媒体行业从事者的角度,我个人认为,高校可以考虑在本科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宜过早地限定细分专业。具备了通识能力的学生,会有较强的后劲,推动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高中三年,未必对个人兴趣有明确的方向,多数人可能还是懵懵懂懂,甚至“强不知以为知”,报考专业更多的是先考上再说,个人兴趣、志向,并没有定型。未来从事的研究、职业,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增强通识教育的培养,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潜力、职业发展潜力,可以提供无限的可能。这是一个建议。

       其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更要看学生的素质。我认为,当今国际环境纷争不断、网络环境众声喧哗、社会思想交锋激烈,世界一流大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前经常说某某无国界,现在看来,许多东西都是有国界的。世界一流大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而不是在碎片化传播时代人云亦云。世界一流大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精神。互联网在带给我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搅乱着人们的价值理想,社会道德底线不断在下探。我觉得,中文系在这三方面的教育,具备先天的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非常感谢侯小军师兄的分享!建校百年之际,正是有许许多多像师兄一样既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又兼具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校友,把在校内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脚踏实地的工作之中,推动行业的发展,投身时代的洪流,对于还处在学习阶段的我们提供着无穷的榜样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在侯小军师兄的身上,我们看到高校教育如何促进个人成长、助力时代进步,并且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向无数拼搏努力的中大人学习,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