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开讲

发布人:郑飞

       近日,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王琤、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分别为2022级本科生、2023级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9月22日下午,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王琤以“传承百年中大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主题,于中文堂105学术报告厅为中文系2022级本科生、2023级本科新生讲授思政第一课。课程围绕中山手创、红色血脉、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历史源流以及中大学子的责任担当四个方面,带领同学们在回望中山大学的百年历程中,对自身的使命担当有更清晰的认知。

 

 

 

       谈及中山手创的历史,王琤书记提到,孙中山先生的怀士堂演讲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都曾提醒“青年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结合孙中山先生的教诲与中山大学校训,王琤书记告诫同学们“非学问无以建设”,为人处世都应知行合一。

      王琤书记指出,中山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重要基地,红色血脉始终在中大学子身上流淌。他深情讲述了中大学子们投身革命的故事,陈铁军与周文雍刑场上的婚礼,曾生、杨康华带领东江纵队英勇抗日……抗战中,中山大学三度迁校,终返广州;无数师生不幸遇敌,却又坚贞不屈,最终壮烈殉国。王琤书记勉励同学们,中大人永远都有红色基因,同学们要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不负新时代。

       中山大学中文系是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系之一,拥有着百年中文的深厚底蕴,人才荟萃、名师云集。中国文学批评史之父陈中凡先生(原名钟凡)、古文字研究专家容庚先生和商承祚先生、著名戏曲研究学者王起先生和董每戡先生、创建中国首个语言学系的王力先生都曾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执教。结合中文系近五年的发展与成就,王琤书记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再创辉煌。

       最后,王琤书记结合时事为同学们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当代青年的谆谆教诲与厚望寄予。通过对中山大学历任校长寄语的展示,王琤书记提出,同学们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需要努力进取、培养创新意识,肩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坚定文化自信,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积极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9月26日,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彭玉平教授以“黄州: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为题,于中文堂206讲学厅为中文系2023级研究生新生讲授思政第一课。课程围绕苏轼传奇而跌宕的人生经历及其中孕育的精神蜕变和伟大人格,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人生机遇与挫折的关系,厚植家国情怀。中文系党委书记王琤、党委副书记谢金华、人事秘书(主持党政办工作)李虹蓉、团委书记郑飞参加了本次讲座,中山大学2023级全体研究生新生以及来校内10多个兄弟院系单位的师生约160人参加了讲座。

 

 

 

        彭玉平主任结合具体的诗词作品及历史文献,细致地讲述了苏轼从乌台诗案到谪居黄州所经历的精神蜕变。彭玉平主任提出,黄州提升了苏轼生命的质量和境界,造就了人们印象中那个谈笑自如的苏东坡。“走出黄州,一个宠辱不惊的苏轼就横空出世在了中国历史上,从此光彩灼灼,辉耀古今。”

 

 

       彭玉平主任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解读了苏轼的人生和作品,通过讲述苏轼在人生失意时仍不忘心系民生社稷的责任担当,勉励同学们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中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为引,激励同学们在挫折中积极进取,增强内心力量。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发言,围绕课程内容与彭玉平主任进行深入交流。

 

 

         党委副书记谢金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听讲座的心得体会,鼓励同学们在中大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超越自己,取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增强青年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中国语言文学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思政第一课”的讲授,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广覆盖、好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打动人的故事讲起,让思政课“亮”起来、课堂“活”起来。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同学们从历史源流、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了在新的历史起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心。中文学子将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时代重托,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