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坛193吴俊教授:当代文学:概念和史观 整体性和逻辑性
2021年3月24日14点15分,我系名师讲坛第193期如期举行,南京大学文学院吴俊教授做了题为“当代文学:概念和史观 整体性和逻辑性——当代文学史的断代、分期、下限问题刍议”的讲座。我系张均教授主持了讲座。在此次讲座中,吴俊教授围绕当代文学史断代、分期这一难题,对当代文学史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困难、缺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一学科难点的看法。
首先,吴俊教授指出“当代文学史”这一概念在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复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当代文学史的范围划定以及对象的选择、纳入,很大程度上是由任课教师以及当代文学史教材编写者的主观认识所决定的。在学术层面,无论是把现、当代文学打通,还是使二者分治,均无法避免对文学史的上限、分期、下限难以有效界定的问题。研究者们往往会对介于下限与上限间的灰色“过渡阶段”缺乏应有重视。对此,吴俊教授认为,应将短时段纳入长时段中综合考虑,用“尾声叠加引子”这一说法取代在应用中多少带有贬义色彩的“过渡”,从两个阶段共存的角度强调“过渡”时期的重要性。
接着,吴俊教授指出我国的当代文学史著述绝大多数仍只是具备史著书面形态的文学史,尚未有具备观念逻辑内涵的“真正学术形态之史”。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文学史的史料内涵和边界与政治史等相较,容易堕入主观随意,撰写门槛较低;另一方面,学术性对文学史的挑战程度却更加尖锐。故写史者多而出精者少。近年来,随着当代文学研究出现“史料学转向”,学科研究的合法性、需求程度无疑正朝着更有前途的方向不断发展。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操作层面,吴俊教授重点强调了“史论性”对当代文学史著和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他认为,文学史著需要史论结合,史料要详实有力,阐释需精当明确。论从史出,以史证论,史论相符,论史相成。同时,他又不无尖锐地指出,现今的当代文学史著述,必须有意节制文学评论的激情。在文学史研究领域,当下文学批评的风气与史著的严肃性相悖,故而决不可以文学批评的风格观点来撰写文学史著。
针对当代文学史的整体观问题,吴俊教授强调了当代文学史“下限”的重要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同,当代文学持续时间已足够绵长,可以说在成史的合法性、合理性上已经不存在障碍。但“无法终结”的当代,却为当代文学史的下限设置制造了难以逾越又必须逾越的难关。没有明确的断代,使当代文学研究者很难对当代文学产生一种整体上的认识。
对于这种分期断代的难题,吴俊教授再次强调了把问题置于更长的文学时段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认为可以借助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的经验,利用传统的政治视角来进行分期,或依据“纸媒-网络”媒介的不同进行划分,用多元而非一元的视角建立文学史的历史观念及其阐释逻辑。
在讲座最后,吴俊教授对当代文学的代际变化、新媒体变革等案例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吴教授聚焦于技术进步对当代文学的形式、规模、创作者群体的重要影响,指出当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文学审美观、文学权力秩序、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标准等均发生巨变。技术并非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既是开放的,又是不可阐释的,故注重发展技术,让价值观与技术发展合二为一,对分化的多极权力开放包容、互相弥补,才是当代文化发展的理想方向。
讲座最后,张均教授向吴俊教授赠予“名师讲坛”证书,讲座最终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文/李和嘉(17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

吴俊教授进行精彩演讲

张均教授向吴俊教授赠予“名师讲坛”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