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观念与文化研究的新动向”专题研讨会综述
2019年10月19日至21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青年论坛暨“新生命观念与文化研究的新动向”专题研讨会在广州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主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学科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近年的“生命政治”“情感转向”“动物伦理”“人工智能”“生态美学”“身体理论”“技术哲学”等议题,探寻当代文化理论更迭背后对一种“新生命观念”的理论性思考与历史性考量,旨在把握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形态的宏观演变及其新问题,拓展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视野和构建可能。
大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文艺学学科负责人王坤教授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朱国华教授分别致辞。王坤对与会的青年学者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让各位学者了解与认识中山大学文艺学。朱国华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青年论坛的发起与历届举办情况作了梳理与介绍,鼓励青年学者就文艺理论前沿问题展开积极探索与学术对话。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中,深圳大学江玉琴教授聚焦后人类概念和后人类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二元认知结构的突破,以《人们叫我动物》文本为例分析文学叙事中的后人类主体间性,探讨后人类身体建构应对后人类挑战并实现新人文学科规划的可能。四川大学张怡教授强调在“感知城市”视域中考察介入性艺术,通过分析其建立起的主体间性的交互场域,思考艺术能否成为促进共同体重建的中介等问题。齐齐哈尔大学李维教授和李佳老师通过分析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科技形塑的各种可能性,反思人类对机器人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自身生存发展的悖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光顺教授则深入分析了海德格尔与反犹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实质差异,阐明海德格尔如何实现德意志民族意识形态的审美性重建,并由此抑制犹太主义对欧洲和德国思想的侵袭。西南民族大学戴登云教授主张以“关系主义”的哲学本体论视野,重新审视日益自明化的“古-今-中-西”叙述框架,探索一种全新的文学史写作方法,并通过考察耶鲁学派的相关论述为反思文学终结论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点。汤拥华则在后人类的语境中提出以残酷为中心的美学,试图在虚拟与现实、享乐与恐惧、看见与被看的争执中更具批判性地思考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发掘人性论退场后的理论空间。针对大会主题发言,暨南大学赵静蓉教授进行了精湛、深入而富于对话性的现场评议。
除大会发言外,本次会议设有两个分会场,一共8场主题性讨论。第一分会场围绕“情感的转向”“后人类之思”“媒介化身体”“多元的叙事”,第二分会场围绕“生命的构想”“审美的潜能”“智能与声音”“观念的逻辑”诸议题进行了分组发言和讨论。
大会闭幕式由《文艺理论研究》副编审王嘉军主持,中山大学刘昕亭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吴娱玉副教授分别就两个分会场的讨论作了总结发言,最后由汤拥华致闭幕辞,呼吁青年学者们在理论前沿领域展开持续而深入的思考。
(通讯员 吴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