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發刊詞

发布人:zhanbq

  的俗文,有着悠久的傳統,其源可追溯至先秦,唐代俗講變文、曲子到宋元本,延綿,明清以後,更蔚成大通俗小雜劇傳奇到地方曲,北方的鼓篇鼓詞與短篇鼓曲,京大鼓、山大鼓、亭大鼓等)、子弟、快、岔曲、弦、馬頭調板、琴子、道情等,到南方的彈詞簧、南、平、南音、木魚書歌、潮州歌、湖南唱本等,以及遍卷、善等,成研究中藝術、文化、史、言、俗等方面的重要料。

  然而,由於俗文非同於雅文經國,故向不登大雅之堂。晚至20 世初,由於西方學術觀念的引入,俗文學纔開始得到了注,先生所著《中俗文史》爲標誌步入學術的殿堂。但在學術研究系中,俗文的研究仍然是維艱,迄今尚未能作門獨立的科而得自己的地,且面着分化的局面:俗文大家庭中的兩個支柱——古代通俗小説與古代曲,借助西方文中小戲劇的崇高地位,以“小史”曲史”的面目,得了主流學術同,成爲獨科;20 50 年代之後,由於階級與革命念的引入,這兩种文藝體裁更被認爲要反映了底音,因而成爲顯學,如今已完成基本文調查、各集、多种叢書的影印、重要文的整理標點,以及史著的反復書寫,其成就亦與傳統詩文研究峙,地位摇。而俗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如各類説唱文曲歌等,依然艱難由於唱曲之遍地花、蔚,主要是在晚清時間近,故存世文獻數量甚,收藏殊分散,目前家底是未清,基整理目尚未全面展料利用多困,令研究者望而生畏;又由於它地方性伎受方言、地域的限制,流播未多拘於一隅,入文之主流,更遑領時代之潮。它在“古代文“近代文科中,能作附庸而存在,而“代文”的科概念又基本等同於用白作的新文,所以它又被冠以“傳統”而婉拒外。在下以中心的大科研系中,或能勉强列入“民”一科,然而真正治“民”者,又以其主乃是民。於是乎除曲小而外的俗文幾無之地。正是這種狀况,大地限制了俗文研究的展

  有感於此,我們創立《俗文研究》,希望能夠爲研究俗文的同道提供一個發表的平,以促研究的展。然,“曲”本“俗文”之一,今於刊物之名以“曲”二字起,是因爲廣州中山大學爲戲曲研究之重,目前所行的目和所事的工作,曲研究多,所作積澱稍厚。

  創設此刊,有一私念,就是希望借此刊物,倡獻與實證學風。在曲研究方面,以往者所與討論的“問題”,可經題無,重調屢見,亟须借助第一手基本材料的研討與發掘,出“新問題“好問題”;而唱曲曲唱本的研究,於梳理平整、概况介,似乎尚無關涉文主流的“問題”可供討論,故而更需要我先做文普查、目、文本影印整理等基工作,使之作“文”的一入“文學藝術史”的主流野,争取一席之地,然後提出真正的涉文主流的“話題”。

  此期待更多的同好加入本刊的行列,以共同推俗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