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举办青年学者交流对谈会
5月29日晚,“学术研究:理论、方法与路径——中文系青年学者交流对谈会”在中文堂105报告厅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主体为中文系青年教师、研究员、博士后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中文系吴承学、周小兵、黄仕忠、陈伟武、彭玉平、宋俊华、谢有顺等七位来自不同学科方向的知名学者,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此次对谈。于海燕书记、罗干坤副书记、范常喜副主任等也出席了此次活动。对谈会由何诗海教授主持。
对谈会采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教学、学习、生活等方面碰到的各种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真诚坦率的交流。现当代文学专业一位博士研究生率先提问,表达了由于研究领域偏于冷僻而不被学界了解所带来的困扰。黄仕忠老师认为,冷与热是相对的,大学者善于开辟新领域,并作出重大成就,从而“把冷门做成热门”。吴承学老师指出,有些冷门研究,动辄以填补空白自矜。其实,空白未必都有意义,许多所谓填补空白,只是增加了一些知识或信息而已,并未在学术理念、视域、方法上带来推进,那么,这种填空白,还不如在旧问题上出新见。彭玉平教授认为如果不熟悉旧材料,那么新材料也没有意义,因为你不知道新材料有何新价值,能解决什么样的新问题,材料的新与旧是从对比当中得出的;一流的学者,不仅能“把冷门做成热门”,也要有勇气“把热门做成冷门”,因为其所涉足的领域,如果重要问题已得到相当系统、深入、透彻的探讨,他人可能一时无题可做,自然就会暂时冷下来了。
针对在学术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陈伟武老师强调,学术研究是清贫、寂寞的,尤其是人文学科,所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有限。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兴趣,这样才能甘于清贫和寂寞,不会因为经济压力以及论文发表、职称晋升中的挫折而灰心丧气。其次,要围绕目标,持之以恒,日结月累,功力到了,自然能挖出深井来。周小兵老师、宋俊华老师还谈了研究方向与岗位需要、社会需要的关系。很多时候,个人兴趣、专长与岗位要求并不吻合,这种时候,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和终身学习的决心,不断更新知识,挖掘潜能,尽快胜任岗位职责,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
在研究方法上,谢有顺老师就如何加强文学批评的学理性谈了自己的看法。谢老师指出,一部好的文学史,必然以文学批评为基础。一位作家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必须放置于文学史的坐标上,才能看出他为文学发展增加了哪些新因素,产生了哪些影响。谢老师还以武侠小说中的侠士练功为喻,提醒青年学者不要走偏锋和捷径,不要总是寄希望于新史料的发现,而要善读寻常书,在寻常材料的解读中淬炼自己的识见和思想穿透力,做堂堂正正的学问。
此外,网络文学的评判标准、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以及青年教师的科研时间与教学压力等问题,也成为交流热点。整场对谈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不仅有经验的传授,思想的碰撞,也体现出中文系党政班子、前辈学者对青年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一个半小时的交流转瞬即逝,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觉意犹未尽,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撰稿人 陈露)
对谈会现场
对谈嘉宾:吴承学教授、周小兵教授、黄仕忠教授、陈伟武教授
对谈嘉宾:彭玉平教授、宋俊华教授、谢有顺教授,主持人:何诗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