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讲座69 陈绫琪教授:离散与记忆:对“华语语系论”的再辩证
5月13日晚,由中大中文系主办的学术前沿讲座“离散与记忆:对‘华语语系论’的再辩证”在中文堂301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陈绫琪教授主讲,中文系罗成老师主持。中文系罗成、吴晓佳、刘昕婷、林峥等老师及中文系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陈绫琪教授本次讲座是对美籍学者史书美所提倡之“华语语系论”概念的回应。史书美提出的概念是完全针对“离散”一词的反对而展开的。她认为“离散”具有一定的“有效日期”,取其而代之的就是她所倡导的“华语语系论”。陈教授的演讲将从记忆的角度,挑战史书美之反离散观点,并进一步论证“离散”的概念不仅不应该被理解为地理空间位置的转位、换置,反而应该被视为是一种恒常的情感心灵状态的分割、断裂。在这个新的理解下,离散应该在华语语系论中占据关键位置。
讲座开始,陈绫琪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华语语系”概念的由来,帮助同学们了解这一流行于当代欧美学界的重要概念。从张错、史书美,再到王德威,陈教授清晰地讲述了“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的发展脉络,并引出本次讲座的重要问题:华语语言系文学是否应当包括中国文学?
陈绫琪教授首先回答了“何谓华语”的问题。她首先讲解了王德威教授所做的“迁徙——离散——中国性”的推演,指出世界范围内的华文具有多元性和位置性的特征,并介绍了史书美教授提出的“离散的有效期限”。紧接着,陈教授通过回答“何谓离散”这一问题对史书美教授的观点进行了反驳。陈教授提出了对“离散”的新的定义:“离散”是一种存在状态与条件,表现为情感与精神心态的断裂。她指出,人们并不一定要亲历过某些事情才可以拥有相关的记忆,通过“后记忆”与“接肢记忆”,同样可以促成海外华人对于中国的深层无意识。
讲座的最后,陈教授介绍了自己编写的“在边缘书写:中国性的问题”课程大纲。她从文本出发,通过对郁达夫、许地山、老舍的创作文本以及其他台湾文学、马华文学、美华文学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华文文学的“中国性”。
演讲结束后,与会的各位老师与陈绫琪教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林峥老师指出,陈教授观点背后的情感关怀体现了她的世界性眼光与人文担当。同时,林峥老师说道:“乡愁对于现代人来说越来越成为和从前不同的问题。陈教授的讲座对于我们解决如何再定义文学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如今我们不再谈国别文学,不再用语言作为唯一标准去给文学贴标签。”
刘昕亭老师说:“我的博士论文就差点做了史书美和周蕾的研究!”她指出,陈绫琪教授用新的记忆理论回应了离散概念,是一次用新的理论回应既有理论的范例。与此同时,陈教授没有忘记要回归文本,“这也是对我自己的督促——还是需要回去多读书啊!”刘昕亭老师感慨道。
随后,吴晓佳老师提醒道:“大家不要落入史书美教授所设置的‘陷阱’!”她认为,史书美的理论背后有强烈的去中国化的话语,带有后殖民主义的色彩,将“移民”简单粗暴地转换成了“殖民”,将中国从几百年来的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吴晓佳老师指出了史书美的理论中的悖论性,认为他一方面忽略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实践,另一方面又没有把握新中国以来的政治理念。“陈教授的研究非常重要。”吴晓佳老师这样说。她还建议,用“离散”的概念去讲具体文本可能会更好。“我们不再做国别文学,而是去理解‘世界性的离散文学’。”
罗成老师提醒大家,对许多学术概念不能顾名思义。罗老师认为,史书美着重考察的视角是一种实体的想象,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而陈绫琪教授的演讲当中运用了德勒兹“情动论”的说法,用身体原初的激情、感受来解读华文文学,使离散进入“前语言”的阶段。同时,罗成老师认为,史书美教授混淆了“帝国”与“帝国主义”两种概念。他指出,陈教授上承王德威教授的研究,突破了史书美教授对于“离散”概念做出的时间性、空间性的决断,由此也可以看出陈老师在用人文精神去理解文学上所做出的努力。
讲座的最后,现场的同学们积极向陈绫琪教授提问。陈教授总结并提醒大家,要学会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要擅长去提问:为什么这个作家在当时会写这样子的作品?他写这个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我们的解读不应当只停留在市场因素上,这样我们就不会局限于某个作品属于哪个国家这样的问题。”
罗成老师在总结中再次表达了对陈绫琪教授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的敬佩,并对陈教授的应邀出席表示感谢。与会的各位老师在讲座结束后合影留念。
陈绫琪教授的新作Writing Chinese: Reshaping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书写华人: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断裂与重建书写华人》),即将在今年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关于华人文化、身份政治、记忆与书写等诸多问题,我们或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撰稿:周婧琳,16级本科生)
陈绫琪教授
讲座现场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