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讲座68 陈越教授: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2019年4月29日19:00,中文系第68期“学术前沿讲座”在中文堂301会议室举行。陕西师范大学陈越副教授应邀为我系师生带来了题为《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回答:什么是启蒙?》的精彩讲座。本次会议由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主任罗成副教授主持,刘昕亭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一、康德的问题和难题
陈越教授从印度思想家查特吉(Bankim Chandra Chattopadhyay)引用的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一句台词说起——“在障碍物前面,两点之间最短的一条线可能是曲线。”陈越教授认为,在哲学话语当中,与哲学话语所标榜的力求在概念上达到明晰性、反思性、体系性的自我意识恰好相反的是,只要哲学话语出现在现实的人类世界这一障碍物面前,概念的不明确性和模糊性同样富有价值,理性的直线就不得不变成曲线。进而陈越老师希望通过康德(Immanuel Kant)的《什么是启蒙?》这篇文章来证明这一观点。
陈越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康德《什么是启蒙?》的写作背景,进而提出“启蒙”(aufklärung)在康德的这篇文章中应该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不是一个历史名词。而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两百年后的同名文章中,也将“启蒙”作为一个哲学对象来进行讨论。进而陈越老师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发,再去阅读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的《保卫马克思》,以及后来诸如《哲学和科学家的自发哲学》这样的文章,他认为阿尔都塞向我们指出了:回答一个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一个难题。进而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中,康德在“他人”与作为同一的“个人—类”之间,在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私下运用之间,回答了“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同时更是在回应“启蒙时代”本身提出的难题性。
二、葛兰西的阵地战概念
“阵地战”这一用军事化的隐喻来谈论政治主题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由来已久,恩内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和尚塔尔·墨菲(Chantal Mouffe)在《领导权和社会主义战略》中提出这是依赖于对“克劳塞维茨命题”的想象,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化政治话语应该是“克劳塞维茨命题”的逆命题。而研究者们经常将这种军事化政治话语联系到实践层面,但是陈越老师认为,其中真正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其唤醒了一种人民战争话语。
在这个意义上,陈越老师认为,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在的阵地战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去军事主义的军事化政治话语。而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中提出“领导权”的问题也与“克劳塞维茨命题”的逆命题相一致。但是在理论上,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却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循环论证的危险。阿尔都塞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重新表述了葛兰西的这一思想,但是阿尔都塞指出,如此谈论“领导权”存在流于抽象的危险,必须将问题放置到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中去理解。
交流与总结:理论的阅读与书写方式
刘昕亭副教授首先指出,陈越老师示范了一种理论文本的“羊皮卷”式的书写方式。进而刘昕亭副教授针对阿尔都塞的“唯物主义批评”向陈越老师进行讨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物质的唯物主义如何变得可能?陈越老师回应到,关于“非物质”问题,列宁曾经提出过“物质”作为哲学范畴是不会消失的。但是陈越老师指出,从结构主义时代开始,其所带来的形式主义已经深入骨髓而很难消除,因此回到唯物主义不是回到“物”。而阿尔都塞的意义就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到结构主义关系中来。但是陈越老师认为阿尔都塞不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他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来批判结构主义的形式主义。
进而两位本科的同学就“现代性”和“启蒙”的问题进行了提问。陈越老师则推荐大家可以阅读施密特(J.Schmidt)编撰的《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了解。紧接着,罗成副教授总结道,从康德到马克思到葛兰西再到阿尔都塞,陈越老师为我们呈现了在阅读经典文本时,如何在理论脉络与现实脉络中展开,又是如何贴近文本与理论家进行理解。
最后,这场极具理论深度的精彩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王婧怡,19级硕士生)
嘉宾合影
陈越教授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