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9月27日,第六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落下帷幕。
本次论坛自9月25日上午开始,至27日中午闭幕,共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10个分会场,并于27日上午特别设置了竞赛专场和颁奖环节。论坛共有来自20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的70多名博士生进行宣读论文,评委包括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及博雅学院的四十多位老师。
经过前期各学科专家的双盲专业评审,共有7篇文章脱颖而出进入竞赛专场。竞赛专场由我系何诗海教授主持,参与点评的专家有我系吴承学教授、杨权教授、魏朝勇教授、张均教授、陈林侠教授、林华勇教授、罗成副教授以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
在竞赛专场上,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山大学的7位同学对自己提交的论文进行了精简陈述。评审老师从结构表述、问题意识、学术创新等方面对7篇论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南京大学伏煦的《中古文本批评形成的历程、理路及其意义》关注中古学术转变,以文本批评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古文本批评形成的三种理路,贴近当下学术热点,但专家认为文章的结构与部分表述尚有待斟酌;中山大学姚琼姿的《东莞粤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的类型、演变及相关问题》以详实的调查考证为基础,对东莞粤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读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释,问题意识稍显不足;清华大学阮芸妍的《窃得新火:鲁迅、冯雪峰与<文学与革命>、<苏俄的文艺论战>、<文艺政策>的翻译实践》从翻译的角度出发,探讨译者与文本互动的过程,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立意新颖,考证详实,但文章关于当时环境与翻译关系的材料呈现较少,对二者关系的探讨不够深入;北京大学高薇的《秦汉之际的文献保存与知识学习——以<诗>、<书>的传承和发现为分析个案》从秦代焚书政策引发的矛盾立论,对秦汉之际的文本传承及保存问题进行分析,但文章核心部分的论述力度稍显薄弱;中山大学王瑞雪的《欧里庇得斯戏剧中的反讽——以<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为例》通过回顾欧里庇得斯戏剧的反讽批评,分析剧中的权力叙述与语境构建,切入视角独特,对学术史的回顾亦十分到位,但文章关键词应再作提炼;北京大学曲楠的《<聊斋志异>与20世纪初期的文学革命论争》从“《聊斋志异》何以被确立为旧文学‘某生者体’的典型”这一问题出发,探讨新文化阵营内部分歧的形成,立论精微,思路谨严,但对学术史的前后关照有所欠缺;中山大学杨青华的《“<诗>三百以当谏书”的经典阐释——从汉代典籍的引<诗>与用<诗>说起》,角度新颖,但题目指向不够明朗,结论缺乏唯一性与排他性。
同学们对专家点评进行现场回应,研讨切磋气氛热烈。
陈述与点评结束后,在场专家通过匿名评审评选出竞赛专场的获奖等级,计有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其中,一等奖获得者为北京大学的曲楠同学。中文系党委于海燕书记及评审专家为参加竞赛专场的7位同学和其它10个场次获得优秀奖的同学颁奖,并合影留念。至此,第六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中山大学中文系
2017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