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专业导读学术讲座(第五讲)
2015年11月11日晚上7:00中文系专业导读与学术讲座第五讲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学楼D201顺利开展,本次讲座嘉宾为中山大学古文献教授兼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秘书长陈伟武老师。此次讲座得到了中珠各院系学生的大力支持。
在以风趣的语言调侃了“双十一”的盛况及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两首打油诗营造了轻松的气氛后,陈老师开始向大家介绍上博简和清华简。
上博简是1994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多方采购得到的战国竹简字书一种,至今整理出版九册,其中有《孔子诗论》、《缁衣》等。上博简里只有少数传世文献,大部分是首次出土的文献。介绍时陈老师也对一些词进行了解释,如成语“韦编三绝”,以前普遍观点认为“韦”是指牛皮绳,但老师的祖师爷在多番考查后认为“韦”是经纬的意思。

(陈伟武老师在讲课)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先生于2008年7月向其母校捐赠的。至今整理出版了五册,共收录27本文献,有公元前380年的编年史著作《系年》,它是失传了2300多年才重见天日的作品,记录了西周晚期到战国初年的历史,并佐证了《左传》里的某些说法。紧接着陈老师还对清华简里的《祝辞》、《别卦》、《算表》等作品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其后陈老师谈到了上博简和清华简的价值。首先是对古史研究的价值,可下分为三方面:第一是对秦人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第二是其能为研究楚先迁徙提供更多信息;第三是有助于客观评价楚灵王形象。然后,陈老师介绍了上博简和清华简在学术史方面的价值:它们的内容很多都与现存文献相对应,如《系年》与《春秋》经传有关;另外《系年》中还出现了上古复辅音声母的若干线索,如gl分化。最后又介绍了它们对词汇研究的价值。在讲座期间陈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平日里发现的有趣的语言现象,引发了阵阵笑声。
陈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古典学的重建需要多学科的交融合作,同时也明白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到上博简和清华简背后的文化底蕴,领略中国古文化的无限魅力,也将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中去。

(同学们认真听讲)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里同学们踊跃发言来提出疑惑,老师也一一回复,提问环节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