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专业导读学术讲座(第三讲)
2015年10月29日晚7:00,中文系专业导读与学术讲座第三讲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学楼D201顺利进行,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陈希老师受邀开展题为“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发生”的讲座。此次讲座除了面向中文系本系学生外,也吸引了校区各院系同学的热情参与。
在讲座的开始,陈老师给大家详细介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并强调了此文化运动的重要性。若没有一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现在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无法想象的,文字由竖版变成横版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何冠名“五四”二字,陈老师解释说,这俩字是对民众意识形态的一种建构,为的是侧重强调五四运动,故而将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冠名五四吧。不仅如此,老师还对五四青年运动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区分辨析,提醒同学们注意五四新文化运动并非1919年开展的“学运”,而是在1915年开展的学术性质的运动。当时的民国,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接下来,讲座便进入了正题。陈老师指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位引领者——胡适和陈独秀,并通过展示一些当时的照片让大家了解该运动的具体情况。胡适作为引领者,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大主张,大力推崇白话文。在陈老师的讲解下,我们明白了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有两大特点:一是利用传统资源来反传统,二是利用西方资源(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来反传统。紧接着,陈老师为我们一一解释了这两大特点,使大家知道,这个文学革命理论对新文化运动起着多么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理论有了更深程度的理解。
最后,陈老师开始总结自己讲座的主要内容。他说他对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解读是放在一种大主题、大背景之下的,而这只不过是他关于胡适研究中的一部分。这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胡适作为文人的魅力。当陈老师讲完后,全场掌声如雷。

(陈希老师在讲课)
到了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提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老师也认真仔细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对胡适的看法和态度——胡适是个爱惜自己“羽毛”的人。除此之外,他还教我们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学研究,“论从史出,以论带史”,让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最终,本次讲座在大家充满敬意与谢意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